春的氣息,涌動著愛的暖流春運人潮中,劉克澄連續6年利用業余時間在杭州城站火車站自愿服務返鄉旅客;還有,毅然托起下墜生命的手,讓“南有最美媽媽吳菊萍,北有最美爸爸謝尚威”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美談…… 暖流蕩漾起了層層漣漪,“做個怎樣的人?”這樣的叩問,正等著你我的回答。 根據浙江省委部署,不久前全省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發起“價值觀大討論”。今天,本報(浙江日報)搭建起“我們的價值觀”大討論平臺,從宣傳、討論、普及、教育、踐行等多種維度,演繹出我們浙江人的價值認同。 如果說,“做個怎樣的人?”是我們拋出的謎面,那么我們要發動大家一起尋找和討論的,就是一個共同的價值謎底。理想、信念、道德、精神,這些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支柱,也是價值謎底的基因成分。因為我們知道,在社會加速轉型的當下,疾速奔跑時,人們更容易忘記為什么而出發;物質膨脹后,魂魄更容易被擠兌得無處棲息。 “修身”,是關乎自身的審視。于個體而言,只有建立內心的價值系統,才能伸展出生命的張力。人的成長必須囊括精神的成長,要有明豁的智慧,還要有高尚的道德。我們明白,真正能使人幸福的是德行而非金錢,修身養性,做好自我,挺立起內心的風骨,丈量出腳下的路程,是最樸素的起點。即使是“小我”的個體,也要在精神開拓中尋找人生的“大我”價值。這,也是對國家、社會負責任的基石。 俗話說“修己以安人”,在修煉好自身的前提下,同樣要想法讓他人也安樂。一撇一捺寫作“人”,你是人的一撇,其他人就是那一捺,息息相關。關愛別人就是仁慈,理解別人就是智慧,以德報德,以直報怨,打開敞亮的心懷,用一顆真誠之心待人,你就能收獲人與人交往中最珍貴的贈品。 做個怎樣的人?也要聽聽大自然給出的回音。 一切順乎自然的東西都是美好的,反之亦然,大自然“雙刃劍”的威力已讓人類領教許多。自然有其發展規律,只有順從自然,才能駕馭自然。請欣賞自然,更請與自然共生存。 做個怎樣的人?還要看看社會給出的反饋。 把人放進社會的大熔爐里,煅燒出來的,一定是貨真價實的沉淀。社會是一座塔,每個人都是這座塔之基座。1000多年前,范仲淹就發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豪語,這種擔當、情懷和信仰,千年以降,不曾褪色。 我們身處鐘靈毓秀的浙江,自古以來的風骨氣度,像一條寬廣的長河,流過時光,岸上立著一代代的浙江人。這些古圣先賢、當代英模的事跡,都是“做個怎樣的人”的鮮活教材。我們在尋找的價值認同,烙印著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浙江特色,期待提煉出一種準確、簡明、易記的方式表達給大眾,引導人們自覺踐行。 求真,趨善,臻美,我們在凝聚一種價值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關系民族未來,關乎國家發展,是基礎工程,亦是靈魂工程。 在這里,我們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平臺,“做個怎樣的人?”人人都有發言權。專家、學者、百姓、官員坐在一條板凳上,智慧滌蕩,互相啟發,彼此教育,一起尋找光照心靈的人生共鳴。 世間萬態縱然有許多不盡如人意,在精神的家園里,我們還是希望迎春花多一點,苦菜花少一點。喚醒對道德、精神的肯定,增強對理想、信念的自信,久久為功,以文化人。希望,人的一生,從頂燃到底,如蠟燭一樣,自始至終都是光明。 接下去的第一階段,我們將圍繞浙江省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主干脈絡,就我們身邊發生的真人真事,走進機關、走向學校、走入企業,進行“微調查”,并與大家一起探討,我們應該做怎樣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