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成功覆蓋亞太。當年12月,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發賀電,表彰一代代“北斗人”作出的卓越貢獻。在“北斗”科研群體中,有這樣一個240余人的青年團隊—— 擁有4名國家級專家,但平均年齡不到30歲;他們是重大專項導航技術方向專家組組長單位,是國內唯一同時擔任系統核心體制、衛星關鍵載荷、運控主體、測試設備研制任務的單位。這個團隊就是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青年科研團隊。 “建成中國人的‘千里眼’” 擁有“千里眼”,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 1994年,美國在全球首先建成GPS衛星定位系統,“千里眼”被美國人搶先實現。剛滿而立之年、時任國防科大電子技術系總工、現任副校長的莊釗文教授,帶領幾位年輕博士臨危受命,他們立下誓言:“一定要建成中國人自己的‘千里眼’!” 在導師莊釗文教授的指導下,3位平均年齡不到26歲的在讀博士生王飛雪、雍少為和歐鋼,提出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他們將這份旨在解決信號傳輸與接收難題的“全數字化快速捕獲信號與接收技術方案”,呈遞給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陳芳允。半年后,這個青年科研團隊得到一筆4萬元的鼓勵嘗試經費和一臺當時較先進的臺式計算機。3年后,我國10多年來未能解決的瓶頸技術,竟被這個青年科研團隊完美破解。 經過18年艱苦攻關,國防科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青年科研團隊突破“北斗一號”地面中心站關鍵技術瓶頸,在國內率先研制成功“北斗一號”手持用戶機系列;在我國第二代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國家重大科技專項中,擔當主力軍,為覆蓋亞太地區的“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的正式開通作出突出貢獻。 “我們首先是戰斗隊,然后才是科研團隊。”帶頭人莊釗文教授說,“對祖國的忠誠,是推動我們創新的最強引擎。” 2009年,一個由歐洲航空航天局專家領銜的代表團飛抵北京,代表歐盟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要求與我國“北斗”系統展開爭議已久的頻率談判。這一艱苦卓絕的拉鋸式談判持續了3年。國防科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青年科研團隊在參與談判的同時,刻苦攻關,探索出一套獨一無二的信號體制理論并成功申請專利,在這場“電磁領土”保衛戰中,為國家贏得尊嚴。 “我們只堅持真理”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在國防科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青年科研團隊實驗室內,亞里士多德的這句名言掛在顯要之處。 2004年,“北斗”項目進行中期評審,團隊科研人員在聽另一家科研部門某技術項目的評審報告時,發現一個較嚴重的技術缺陷。他們當場指出問題,會后,又運用兩種高端技術手段,將技術缺陷及時論證出來,并提供解決手段。有人勸他們:這個項目不是你們負責,你們這樣做,不怕得罪人嗎?但團隊科研人員堅定回答:“我們只堅持真理。” 唯真理是瞻,是國防科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青年科研團隊的精神基因。在這個團隊,開展學術討論和項目研討時沒有師生之分,每一個人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學術觀點。國內同行這樣評價他們:學術自由,理念先進。回憶起團隊研制抗干擾技術的歷程時,講師張國柱說:“當時,與我爭吵最多的學生是劉小匯和葛銳,誰也說服不了誰。爭吵過程是相互磨合和不斷提高的過程,最終大家找到了很好的解決辦法。” “李云龍式的團隊” “你們是李云龍式的團隊,敢于亮劍,亮劍必勝!”中科院院士、“北斗”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這樣評價國防科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青年科研團隊。 2007年,我國一顆北斗衛星在試運行過程中,受到強烈干擾,導致信號傳輸中斷。專家分析原因,認為復雜電磁環境是“罪魁禍首”。如3個月內問題不能解決,即將組網的數十顆衛星發射將無限期推遲,已發射的衛星將無法使用,情況危急! 面對復雜電磁環境“瘟疫”,多數國內同行傾向“躲”,認為采取這樣的解決方案技術難度小、耗時短,比較穩妥。但國防科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青年科研團隊認為,“躲”的方案不可取,因為,按這個方案工程改造需2年時間,國家還要承受數億資金損失,且電磁環境稍有變化,衛星就要“躲”個沒完,治標不治本。因此,他們傾向于“抗”的方案,相當于給衛星注入“抗體”。這一方案耗費資金少,治標治本,但技術難度大,風險高。“三個月內,我們一定拿出解決方案!”國防科大“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青年科研團隊立下軍令狀。那段時間,由莊釗文教授掛帥,集合所有專業組的精兵強將開展攻關。在最緊張的2008年3月,所有人員每天2/3的時間都在實驗室度過。不到3個月,他們研制出具有強大抗干擾能力的衛星載荷,還做了諸如修正航天指標數據等“份外事”。 他們逐夢“北斗”,凝聚成一個愿景:推動“北斗”成為世界最先進的衛星導航系統。(本報記者 陳勁松 本報通訊員 宋淑麗 吳亞軒) |
- 上一篇:
-
“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中國好人榜
已是第一篇
-
“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中國好人榜
- 下一篇:
-
難忘北川朱支書
已是最后一篇
-
難忘北川朱支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