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35歲的上海金山小伙蔣永峰在北京空軍總醫院捐獻了造血干細胞,這些珍貴的“血液樹干”一經采集,就被英國醫護工作者帶回,它們將被移植進一名7歲的英國白血病男孩的體內。自此,蔣永峰成為上海市第320例、金山區第21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 據了解,從1998年上海金山區啟動捐獻造血干細胞工作至今,已有5481人登記加入中國造血干細胞資料庫上海市分庫。值得一提的是,在金山現有的21名成功捐獻者中,35歲以下青年有16人,占到76%;其中,19名捐獻造血干細胞者為公務員、國企員工、事業單位員工等體制內人士,占到捐獻者比例的90%以上。按照規定,年齡在18歲至55歲的健康人群,均在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范圍內,但實際上,捐獻者多為年輕人。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根據專業臨床數據研究,白血病主要的發病年齡即為35歲以下年輕人,其中50%是兒童。此前《北京晚報》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01年左右,白血病死亡人數與發病人數基本持平。也就是說,受到年輕人幫助的,也是一群年輕人。 治療白血病一個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造血干細胞移植。然而,非血緣關系的人類白細胞抗原相合概率大約只有萬分之一。而在我國,受到上世紀80年代開始普遍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影響,當前的年輕人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很難在親緣關系的兄弟姐妹中尋找到造血干細胞提供者。 號召人們加入造血干細胞庫,是最有效的辦法。年輕人總能站在“做好事”的最前頭。每年的五四青年節,總有一批年輕人在各級團組織的動員下,到當地造血干細胞庫志愿登記自己的血液信息。 從2001年開始,金山區紅十字會就意識到“年輕人幫年輕人”的力量,他們探索出一套與團區委、區紅十字志愿者宣傳服務隊三方合作的工作機制。其中,團金山區委的主要工作,就是依靠基層團組織動員青年志愿者參與造血干細胞捐獻。 出生于1981年的倪悅是金山區房屋土地管理局的團干部。2010年3月,他成為一名真正捐獻了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他的HLA經過高分辨檢測,與一名東北少年配對成功。 意外接到上海市紅十字會的電話,他竟在電話里就答應了捐獻事宜。這并不多見,大多數人在接到紅十字會配對成功的電話后,都會表示“考慮考慮”、“回去和家人商量商量”,倪悅則是直接答應。 為了把自己的造血干細胞順利捐出去,上海石化公司員工潘衛東扎扎實實減了兩個月的肥。兩個月里,他看著家人吃大餐,自己定量吃“小桌”。別人休息時,他要跑步鍛煉。兩個月,他瘦了20斤,符合捐獻造血干細胞的標準了。 潘衛東32歲那年,被同事沈波捐獻造血干細胞的事跡感動,通過公司團委向中華造血干細胞庫“報到”。直到7年后,他順利配對救助了一個27歲的湖北女孩,“終于成了像沈波那樣的人”。 2014年2月,他收到一封信,用了漂亮的紫色卡通信紙。這封信,來自那個受捐助的女孩,“當我知道您跟我配型成功并愿意捐獻,我好開心、好感動”。這封信,被潘衛東小心地收藏起來。 記者注意到,青年公務員和青年石化員工,是金山區造血干細胞捐獻的兩個“大戶”。在金山區21名成功捐獻造血干細胞的志愿者中,7人是公務員,5人來自上海石化金山公司,兩者超過所有捐獻者的50%。(王燁捷 周凱)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七旬“婆婆拍客”曬五十九張讓座者照片
已是最后一篇
-
七旬“婆婆拍客”曬五十九張讓座者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