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時多,一陣噼里啪啦的響聲打破了北京市熱力集團客服中心的安靜,接線員廖佳旭正準備去摁接聽鍵,卻不見來電顯示器有任何顯示。“都條件反射了,原來是外面放鞭炮呢!”她自嘲地說。隨后順便看了一眼臺歷:1月16日,臘月二十三,農歷小年。
這是一個特殊的工作,每天24小時,鈴聲不斷,溝通不止;這又是一群熟悉的陌生人,當城市的供暖系統出現問題時,是她們迅速知曉并作出反應:咨詢問題、安排保修、派單處理、進行回訪……在數九寒冬之際傳遞被中斷的溫暖。
一位接線員為記者播放了一段錄音。接通電話后,這位客戶不說具體問題,而是直接開罵,雖然接線員一邊道歉、一邊解釋,但是客戶的情緒依然特別激動。通話的后半部分,爆出的粗口甚至到了不堪入耳的地步。
這位接線員告訴記者,累點苦點都不算什么,口氣沖點傾訴都無所謂,就是這種不講道理的電話,才更讓人委屈。10多分鐘的通話里,她只能含著淚聽他發泄,直至放下話機后,跑到衛生間里,哭了好一陣才平復心情。
“誰家里都有暖氣,客戶在大冷天里反映情況,我們非常能夠理解他們的心情。”坐席主管李芳芳說,作為服務行業,必須要有換位思考的意識。既然選擇了這份職業,就要以不變的真誠和熱情應對各種委屈及誤解。要想提供優質服務,必須時刻牢記肩上的責任。
記者在墻上張貼的通知里看到,每位坐席人員不但要定期寫工作總結,還要收集情景術語的素材資料。據了解,這些都是增加他們抗壓的手段。閑暇之余,坐席人員專挑那種典型性的電話,分成幾組互扮角色進行演練。在此過程中提高服務技能、化解抱怨、解決問題。
據了解,北京市熱力集團客服中心共有27名接線員,平均年齡22歲,其中不乏“90后”,今冬供暖季以來,共接聽電話近8.4萬個。特別是首個供暖周前后,日最高電話量超過了7000個。即便目前進入平穩狀態,電話鈴聲還會平均每3分鐘響一次。按照工作制度,即便是漫漫長夜,接線員也不能在工位上喝水吃零食或是看報上網,更不能打盹休息。然而,就是這些在家里還可以向父母撒嬌的小女生,不僅隨時成為客戶情緒的“出氣筒”,更以驚人的毅力挑戰自我。
20多歲的牛佳敏剛參加工作不久。去年春節,這位地道的北京姑娘第一次沒有和家人過年。上夜班前,她提前給父母打了問候電話。然而,當農歷新年來臨時,牛佳敏還是偷偷地抹眼淚,“當時真的很想家,特別是聽到放鞭炮,有在家的感覺,但是轉過身看,周圍還是在工作的同事們。”
又是一年春節時,這條24小時值守的熱線,這群承受委屈的姑娘,依然默默地為千家萬戶分憂,為北京市民的年夜送上溫暖。(記者賴臻)
- 上一篇:
-
(新春走基層·歡慶)給鄉親們唱一出好戲
已是第一篇
-
(新春走基層·歡慶)給鄉親們唱一出好戲
- 下一篇:
-
(新春走基層)北京交通協管員:“我把路人當家人”
已是最后一篇
-
(新春走基層)北京交通協管員:“我把路人當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