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坐落在貴州省遵義市紅軍街轉角處的“紅軍書屋”(1月26日攝)。
1月26日,“紅軍書屋”店主王雪梅正在整理書架。
新華社貴陽1月27日電(陳嬙 王橙澄)春節期間,貴州省遵義市的紅軍街上大紅燈籠高高掛起,人聲鼎沸,年味十足。但在熱鬧的街道轉角處,有一方寧靜的小天地——“紅軍書屋”。黑底金字的匾額,吸引了眾多游客的目光。從繁華的街道踏入店門,只覺書香四溢,濃濃的紅色文化撲面而來。
店主王雪梅正在悉心整理書架,《毛澤東詩詞》、《紅色歌曲》、《老革命家的故事》……一本本紅色圖書排列得整整齊齊。這里出售不少與中國革命、紅軍長征、遵義會議相關的書籍,為紅軍街又添一抹“紅”色。
“紅軍書屋”同時也是“黔北作家書社”,成立至今已有9年,由遵義會議紀念館前館長雷光仁提議創辦。雷光仁說,上世紀30年代,遵義革命志士羅君彝為了傳播先進思想、掩護革命同志,變賣家產,在遵義會議會址旁開設了“黔北書店”。1935年11月,“黔北書店”被國民黨當局查封了,但其影響深深根植于黔北大地。
雷光仁認為,保護文物不僅要保護文物本體,還要保護其周邊的環境和歷史氛圍。“‘黔北書店’這樣一個保留紅色文化種子的陣地,應該用適當的方式將之復原。”
不久,他巧遇在街頭推銷自己書籍的苗族姑娘王雪梅。“她的執著和真實,讓人聯想到羅君彝的剛毅,她是很合適的人選。”于是,時隔半個多世紀,由遵義會議紀念館提供場所,由王雪梅做店主的新“黔北作家書社”暨“紅軍書屋”成立了。
幾經易地,承受了幾多艱辛,小小的“紅軍書屋”也贏得了不少人的稱道。南京政治學院教授趙小石在給王雪梅的信中寫道:我強烈地感受到遵義人執著地固守著自己的精神家園。你的小書屋給行色匆匆的游人以獨特的寧靜和溫馨,十分難得。
“還有很多這樣的游客給我留言,他們喜愛紅軍書屋,也讓我有了堅持下去的信念。”王雪梅說。9年來,她精心管理,將書屋打造成宣揚遵義會議精神的一個重要平臺,同時,她勤奮耕耘,寫作出版了9本書籍,向游客和讀者介紹黔北文化。
她告訴記者,不管以前背著書包賣書,還是如今在紅軍書屋賣書,她都希望對外宣傳遵義文化,讓更多的游客了解紅色遵義的精神。今年是她的本命年,她的樸素愿望就是“每天都結識新朋友,讓南來北往的游客攜帶著黔北的紅色文化,撒播到祖國的天南海北去。”
- 上一篇:
-
農村大戲開鑼:農民演農民看
已是第一篇
-
農村大戲開鑼:農民演農民看
- 下一篇:
-
江南古鎮同里:“中國年”舞起“開心龍”
已是最后一篇
-
江南古鎮同里:“中國年”舞起“開心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