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3月2日電(記者劉偉、王秋鳳)“布谷鳴、春耕忙”。陽春2月,在南國壯鄉廣袤的田野上,春風乍暖,桃花初開,不時可見農民忙碌的身影,一切都在孕育著春的希望。在這春耕生產的關鍵時刻,新華社記者走進廣西南寧市武鳴縣的田間地頭,聽農民的“喜”與“盼”。
武鳴縣是廣西重要的“南菜北運”基地,2011年被國務院評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居廣西前列。2月底,在武鳴縣雙橋鎮合美村的冬種基地里,鮮艷的西紅柿在南國初春的暖陽下透出許許光澤,伴著旁邊草莓地里散發出的清香,令不少踏青的人們流連忘返。
說起春耕生產,當地農民有兩“喜”:一“喜”是農業合作社讓他們有了穩定的產業基地。合美村天井嶺番茄合作社副理事長羅勝能告訴記者,幾年前村里就組織了專業的番茄合作社,“統一技術培訓、統一種植品種、統一銷售渠道”,種出來的西紅柿個大量足,又是反季節蔬菜,吸引了廣州、武漢、鎮江等地的客商慕名前來,“銷路不成問題”。
二“喜”是科技為農民增收插上了“翅膀”。羅勝能高興地說:“有了技術,我們種地信心更足了。”他告訴記者,今年他種了6畝西紅柿,由于技術過關,病害少、果子靚,僅此項就可收入七八萬元。“等4月底西紅柿賣完,又可以種早稻,田地是一刻也不耽誤”。羅勝能頗為興奮。
近段時間,雙橋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陸榮芬常常泡在春耕生產一線,指導農民防治病蟲害,規避低溫陰雨天氣給農作物帶來的不利影響。她說,由于雙橋鎮農業生產有聲有色,農民收入高,周圍鄉鎮的村民常說:“有女兒不想嫁雙橋鎮,一年365天,天天在地里干活;可是雙橋媳婦腰包鼓,腰桿硬,不嫁又后悔。”
隨著種植規模的擴大和市場的變化,當地農民對春耕有三點“期盼”:
一“盼”農產品能有穩定的市場。與羅勝能同鎮的馬鈴薯種植戶陸彩光盼望,能通過更多渠道了解全國市場信息。他告訴記者,往年2月底馬鈴薯賣得差不多,但今年的馬鈴薯不僅價格低,而且外來采購的客商比往年少了很多。對此,鎮里農業技術人員的解釋是,由于今年南北方馬鈴薯上市時間重疊,市場供過于求,全鎮馬鈴薯滯銷近2000萬噸。“現在做農民,不懂市場不行啊!”他感慨。
二“盼”農資價格保持穩定。針對農資價格上漲,雙橋鎮八橋村村民黃梯煥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本季種一畝馬鈴薯,種子多花120元,機耕費用漲20元左右,農藥、肥料都在漲。這兩年人力成本上漲很快,種馬鈴薯每畝地需請5天幫工,又是一筆不小的開支。羅勝能告訴記者,本季西紅柿專用復合肥一包漲了40元,僅此一項每畝西紅柿生產成本增加200多元,“這樣一直漲下去,我們的收入就打折扣了”。
三“盼”更多生力軍加入到春耕生產隊伍中。記者走村串戶采訪看到,田間地頭忙碌的大多是老人和婦女,鮮見年輕人的身影。年過六旬的黃繡蓮對記者說,村里年輕人幾乎都外出打工,留在村里多數是拖家帶口的婦女和50歲以上的男人,自家的兩個孩子也常年打工在外。一些留守老人盼望,能有更多年富力強的壯勞動力回到家鄉,建設新農村!“讓農民收入更高,讓農業發展更好,讓農村更有希望”。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在殘缺中追尋美麗:記哈爾濱市盲聾啞學校的孩子們
已是最后一篇
-
在殘缺中追尋美麗:記哈爾濱市盲聾啞學校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