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地區新春見聞
新華社呼和浩特2月13日電(記者李云平 張云龍)記者新春期間在內蒙古河套地區走訪時發現一件新鮮事兒:當地部分農民利用手機遙控物聯網系統管理設施農業,實現手機上種菜、溫室里發財。
眼下本是巴彥淖爾市農民慣常的農閑時節,但對于當地菜農來說正是種植大棚蔬菜的農忙期,他們每天都在溫室里采摘黃瓜、管理西紅柿幼苗……臨河區八一鄉聯豐村農民劉勝說:“現在正是西紅柿秧苗快速成長期,溫室內的日照時間、溫度、濕度等指標都很重要,我們需要多留意、精管理?!?/p>
盡管當地野外寒氣逼人,但當記者進入劉勝的溫室大棚,頓時覺得溫暖如春,潮濕的泥土味撲鼻而來,和煦的陽光透過大棚薄膜照射在1尺多高的西紅柿幼苗上,綠油油的秧苗長勢喜人。
?。矗矚q的劉勝指著墻上掛著的電表大小的儀器告訴記者,這是溫室大棚智能化管理控制器,可以通過手機互聯網對它進行遠程遙控,輕松完成棉被卷簾收放等工作,從而實現較為精確地控制棚內溫度、濕度以及通風效果。他說:“過去收放棉被卷簾都是人工現場操作,費時費力,成本比較高;現在只要輕輕點擊手機遙控操作系統,上百公斤重的棉被卷簾就會自動、勻速收放,省時省力省人工。”
劉勝說,盡管這套智能系統成本在3000元以上,但只是智能溫室大棚投入的一小部分。他說:“我這個大棚凈占地1.5畝,建設成本為15萬元,政府按照2萬元/畝的標準一次性補貼3萬元,每年可以實現純收入6萬元,連續種兩年就能收回成本。這樣一算賬,我們種菜成本低了、風險小了,發展設施農業的積極性自然就高了?!?/p>
臨河區農業局瓜果蔬菜服務中心負責人辛臨軍說:“我們扶持、引導農民建設高標準的智能化溫室大棚,引進光照溫度濕度自動監控、生物菌肥施用、溫室專用棚膜閉合滑輪應用、物聯網等20多項新技術,實行領導包鄉、技術員包戶培訓指導制度,讓農民‘想種菜’‘會種菜’‘種好菜’,臨河區設施農業面積已由當初的400畝猛增到目前的40900畝?!?/p>
記者在聯豐村村民雷占表的溫室大棚中采訪時正趕上他家采摘頭茬黃瓜,成壟的秧苗上開著黃花、結著黃瓜,剛剛采摘下來的黃瓜整齊擺放在紙箱內。他說:“我們現在的溫室都是6米厚的保溫墻體、3米多高的采光頂棚,既節能又高效,1年能種兩茬黃瓜,農產品銷路不成問題,全年純收入七八萬元不在話下?!?/p>
八一鄉副鄉長曲美萍告訴記者,全鄉以農戶自建自營、農企聯建等多種形式發展設施農業,嚴格按照綠色無公害栽培技術組織生產,推進果蔬溫室物聯網平臺建設,農戶生產的農產品全部由公司、合作社回收,打通了農產品從生產到銷售的中間環節,初步形成溫室建造、技術指導、產品銷售“一條龍”的生產模式。
巴彥淖爾市位于內蒙古河套地區,土地肥沃,多年來當地農民一直習慣于發展傳統農業。近年來,在一系列設施農業和特色農業政策的扶持和鼓勵下,巴彥淖爾市引導農民轉變種植觀念,將過去耕種的大田改造為日光溫室大棚,已在臨河區八一鄉等地建成近200個規?;O施農業園區。
據巴彥淖爾市農牧業局種植業科科長王星介紹,全市正在加快農業供給側改革,推進農業產品結構由生產主導型向消費主導型轉變,著力打造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生產基地,促進設施農業標準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工廠化育苗、規?;l展、品牌化建設,爭取到“十三五”末全市設施農業建設面積達35萬畝以上。
聯豐村村民馬仙梅說:“在現代農業技術的引領下,我們這些‘泥腿子’逐漸成為‘土專家’,依靠設施農業在家門口致富不是夢。”
- 上一篇:
-
(春運·人物)青藏線上缺氧的送氧人
已是第一篇
-
(春運·人物)青藏線上缺氧的送氧人
- 下一篇:
-
獨龍江巨變
已是最后一篇
-
獨龍江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