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院閑置造成的浪費觸目驚心!”今年兩會,當了8年國家大劇院院長的陳平談起了“老本行”。在走訪調研過程中,陳平發現,國內劇院面臨從硬件升級到軟件建設的轉折點,如何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已亟待解決。“劇院經營,光靠砸錢是不行的。” 目前國內劇院的建設情況如何?陳平列舉了一組數據:“從1998年到現在,全國新建和改建劇場260多個,國內劇院總數達到2000多家。許多劇院的設施、設計都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但劇場利用率不足、運營效能低下的現象十分突出,一些中小城市劇場使用率不足50%,部分劇場甚至出現‘空巢’現象。” 究其原因,陳平認為關鍵在于模式,“根據《2013年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除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外,全國其他地區專業劇場年均演出場次約為58場,其中年演出場次達到50場以上的劇場只占總數的35%,劇院產業規模有極大提升空間。而且,很多演出經營主體采取的是物業管理或演藝地產經營的模式,應有的經營演出和生產功能的開發普遍不足。報告還顯示,2013年全國2132家劇場中,有800多家已經改為其他用途或者閑置,剩下的1279家專業劇場,每個劇場平均演出收入500余萬元。” 為此,今年他提出了3條建議:建議各地政府把劇院的運營管理放在與劇院建設同樣重要的地位;建議文化部加大劇院行業運營管理模式的研究;建議采取切實措施解決人才瓶頸難題,在藝術院校設置應用型、管理型的劇院運營管理專業學科。“如果國內劇院能實現從經營劇院到經營內容的轉變,劇院業態的轉型升級就擁有廣闊前景。”陳平說。 除了對劇院建設的建議,如今他還關注藝術的教育功能。“藝術不是口號、不是說教,藝術能夠讓人在潛移默化中入心入腦,是栽植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形式。強化藝術的教化功能,能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和傳統價值共識。”研究藝術創作生產、傳播推廣、經營模式,讓藝術發揮感染人、教化人的作用,是他今后致力和探索的方向。(記者 王 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