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省參加第一批教育實踐活動單位各級領導班子的專題民主生活會正陸續召開,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是有力武器,也是從嚴治黨、掃除“四風一頑癥”的內在要求。但批評的效果怎樣?是否達到了觸及靈魂、增進團結的目的?是否真正實現了改進提高、解決問題的效果?關鍵不僅要看廣大黨員干部敢不敢批評、會不會批評,還要看能不能胸襟坦誠地接受批評。 良藥苦口,忠言逆耳,批評聽起來肯定不像表揚那樣令人舒坦。如果沒有堅強的黨性和坦蕩的胸襟,就會心浮氣躁,受不了別人批評,聽不進別人意見。有些同志雖然口頭說“歡迎批評”,但真正面對批評時,卻又坐不安穩、臉上掛不住了,輕則百般開脫,重則耿耿于懷,甚至事后“緊鞋帶”、“穿小鞋”。種種無法虛心接受批評的表現,必然會使“團結-批評-團結”的目的落空,造成查找問題不觸及實質,解決問題“不夠個”、“不夠格”、不徹底,影響整個教育實踐活動的成效。 批評和自我批評是對同志、對自己的真正愛護。批評聲、質疑聲、反對聲往往使人警醒,虛心聽取別人的批評,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反思自己、把握自己。從另一個角度講,推心置腹的批評不僅是領導、同志、群眾的關愛,更是期待和厚望。我們要以虛懷若谷的心態,真心實意地聽取批評,接受各方面意見,要做到聞過則喜、聞過則改,認真檢討和反思缺點和錯誤,敢于讓“刀子”指向自己的痛處,這不僅是我們真正獲得新進步的必由之路,也是衡量黨員領導干部黨性修養的重要標尺。 面對批評,要有虛心坦誠的態度。真正把批評作為明鏡,好好正正衣冠,不諱疾忌醫,即使批評有偏差,也不要滿腹牢騷,有則改之,無則加勉,重要的是從中汲取經驗教訓,以防出現類似的問題,真正營造起“人人幫我、我幫人人”的良好氛圍和局面。 面對批評,要有敢于擔責的精神。這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領導干部應有的境界和修養。必須打消“情”的顧慮和“怕”的擔憂,端正態度,不怕丟面子,敢于擔當,敢于正視問題,不強調客觀、強調理由,不推卸責任,堅決杜絕“蒙混過關”心態和“闖關”思想,切實做到聽取意見不怕刺,觸及靈魂不怕痛。 面對批評,要有自我修正的能力。有“過”不可怕,重要是能夠思“過”、改“過”。針對查擺出來的問題,在從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深查病因,從理想信念、宗旨意識、黨性修養、紀律觀念上深刨病根的基礎上,真正做到邊學邊改、邊查邊改,以“釘釘子”精神解決突出問題,把教育實踐活動與推動工作更好地結合起來,以教育實踐活動的良好成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