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芳草綠。 宜昌萬余黨員干部進農村、進社區、進企業,訪困難群眾、訪基層干部、訪先進英模、訪“兩代表一委員”、訪服務對象。扎實推進的“三進五訪”,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帶向基層一線,生根開花結果。美妙的足音,在春天回蕩;堅實的足跡,在百姓心上。 上周,宜昌市委、人大、政府、政協的領導干部兵分六路,分別深入到該市花栗寺、百家尚、五尖山、松木坪、柘木坪、漲水坪等特困村訪貧問苦,與當地干部群眾面對面研討落實道路、飲水、用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栽茶葉、種魔芋等生產發展問題,他們安排規劃、籌措資金、推進項目,與深山的百姓苦樂與共。 省委常委、宜昌市委書記黃楚平說,要把為民解困解難作為“三進五訪”的第一突破口,堅定不移地解決好群眾反映強烈的各類現實問題,將責任落實在一線。 惠民生,翻山越嶺進深山 2月14日,元宵佳節。 宜都市松木坪鎮鎮委書記劉賢全沒有與家人團聚,專程來到“千工垱”現場查看危橋。此前,他在走訪中,鎮人大代表蘭方合提出了整治“千工垱”的建議。“千工垱”地處觀音橋村二組,是一座1958年修建的漫水橋,因投工投勞1000個而得名。2003年,村里為方便40多農戶出行和學生上學,在漫水橋上架設了一道預制結構的簡易橋。多年洪水沖刷,河垱垮塌,橋面開裂,險情加劇。 大山里的危橋現場,被河水沖走的條石東倒西歪,橋面上裂縫縱橫。眼看這一幕,他站在橋上沉思良久,然后掏出電話,撥通了蘭方合和村支書彭晉國的電話,請他們趕到危橋現場商討加固基腳、擴寬橋面的方案。當得知老支書周家文兩次參加過漫水橋施工,劉賢全一行馬上趕到周家文家里取經。 周家文說:“這個方案可行,但投入過多的資金修橋意義不大,因為河對岸的兩個組都修通了水泥路,物資進出都走水泥路了,只要能方便村民安全出行就行。” 劉賢全心中有底了:“元宵節一過就動工,資金由鎮里籌集。”他說,只要走進現場,走進群眾,解決問題就會下決心,就不難。很快,他們圍在周家文家的火爐子周圍,敲定了該漫水橋的整修方案。 宜昌市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元月18日啟動以來,已投入資金3693萬元,興辦惠民實事項目608件,一些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陸續得到解決。 給民愛,此情綿綿無窮期 家住猇亭區古老背街辦桐嶺新村社區的李先義,72歲,是個老病號。多年來,肺病折磨得他苦不堪言:“這病一到冬天就加重,經常呼吸困難,需要吸氧緩解。”他說,“吸氧非常麻煩,要不是干部們上門幫我,真不知該怎么辦,謝謝了,謝謝了。” 李先義掛在嘴邊的感激,是送給宜昌市政協秘書長尚葵的。 2月17日,尚葵來到桐嶺新村社區,召集社區的十星級文明戶座談時說:“大家暢所欲言,有困難的說困難,有意見的講意見,我們來就是給大家解決實際問題的。”見尚葵如此關懷老百姓,李先義一五一十講了自己的難處。“如果平時在家能隨時隨地吸氧,是不是就不用經常跑醫院了?”尚葵問。 “是啊,可是我沒那條件啊,罐裝氧氣貴不說,我也找不到來源啊。”李先義犯愁。 她一邊聽李先義陳述,一邊在筆記本上記錄。“這事我想辦法幫你,盡快讓你能在家隨時隨地吸氧。”尚葵接話說。 2月21日下午3時許,尚葵帶著幾名干部來到李先義家里。三下五除二,氧氣罐裝好了,放在臥室床頭,李先義試了試,果然好用。尚葵說:“以后只要你一個電話,氧氣公司的人就會‘送氣上門’了。” “真沒想到你真的幫我,我以為你只是說說呢,今天我太激動了,我吸的是氧、感受的是情,我要永遠感謝你。”李先義激動地說。 “不用不用,您客氣了、客氣了。”尚葵幫他整理整理氧氣罐就告辭了。 近兩個月來,宜昌召開了4879場次基層群眾會議,征求意見33961條。有關部門正在逐條落實,干群的心緊緊相連。 解民難,頂風冒雪上高山 2月8日,宜昌市委副書記王興於來到點軍區橋邊鎮上峰尖村走訪農家,與干部群眾共同謀劃脫貧致富大計。 高山上的上峰尖村是宜昌30個特困村之一。全村485戶1333人,基礎設施十分落后,村民飲水靠水窖收集雨水,365戶村民住著墻體裂口的土坯房,村級負債1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剛過兩千元。 頂寒風踩積雪,王興於深一腳、淺一腳地走訪看望了困難戶黃正金、返鄉大學生李超和種養能人劉云發、許兆興、許華橋等家庭,在農家火爐邊聽村民的意見和建議。“去年我過來時村里正在修路,現在修得怎樣了?”王興於問火爐旁的村支書許傳奇。“修路的事,村里已制定出規劃,投入260萬元硬化9.8公里道路,今年準備再硬化三四公里,將各村組的道路都打通。”許傳奇說,路修好了,村民們脫貧致富就有了盼頭。“有些村民吃水要下山去挑,希望能想辦法解決解決。”村民陳發章話音剛落,劉祥保接過話:“要是能引進企業搞項目開發,經濟上去了,更多外出的年輕人就會回來發展。” 王興於邊聽邊記錄,他說:“作為特困村,你們的精神面貌好,提的建議好,脫貧致富,既要抓基礎設施建設,又要抓產業發展,上峰尖村要盡快探索出一條脫貧致富的新路。上峰尖村要爭上游!” 目前,宜昌正在進行的30個貧困村脫貧攻堅行動緊鑼密鼓,該市30名市級領導每人負責一個村,通過整合公共財力和社會資源,為每個村解決1000萬元資金,修建基礎設施,發展生產,力促這些貧困村徹底脫貧。(湖北日報記者 唐宜貴 王成龍 通訊員 易石軒 蔡鈞庭 柳萍 何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