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9月17日電(記者羅布次仁 楊步月 璩靜)“格桑”,藏語意為“幸福”,格桑花也叫“幸福花”,是西藏首府拉薩市的市花。象征著民族團結,象征著西藏與祖國內地的緊密相連。 以滿腔熱忱和無私大愛,援藏夫妻馬新明和孫伶伶忍受高原缺氧帶來的病痛,努力工作,造福當地人民,用實際行動譜寫了維護民族團結的佳話。 他們,是盛開在古城拉薩美麗的格桑花。 扶貧濟困顯真情 9月13日,馬新明和孫伶伶夫婦又來到拉薩市堆龍德慶縣東嘎村走“親戚”。村民卓嘎端起酥油茶說:“中秋節送來的月餅還沒吃完,又來看我們,多耽誤人呢!” 身為第六批轉第七批援藏干部,在過去的4年中,馬新明和孫伶伶夫婦認了很多這樣的“親戚”。 馬新明現任北京第七批援藏干部領隊、拉薩市委副書記,他的扶危濟困情結緣于自己的苦難經歷。1972年,他出生在貧困縣云南麗江市寧蒗彝族自治縣一個偏僻的山寨,生活的磨礪,成就了他時刻感恩的大愛情懷。 2011年10月下旬,馬新明在扶貧聯系點林周縣調研時發現,海拔4300多米的阿朗鄉,冬天晝夜溫差大,孩子們衣著單薄,他與同行的妻子孫伶伶當即決定自掏腰包,為該鄉兩所小學的400多名學生配發全套冬衣。 為救助高寒農牧區更多的貧困學生,夫妻二人向“未名基金”求助,倡議開展“京藏情·溫暖行動”,募集到3000多套冬衣,發給北京援助的當雄縣、尼木縣等海拔4000米以上的農牧區孩子。 “未名基金”是1997年由這對夫妻及同窗好友在京共同發起成立的,18年來已資助滇、川等地的5000多名貧困學生。 民族團結是西藏實現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根本保障。馬新明認為,通過交流交融、攜手共進,促進民族團結,是援藏的重要工作。 在他倡議下,北京援藏干部共幫扶困難農牧民500多戶;與SOS兒童村家庭結對子定期送溫暖;援藏醫生還利用節假日,深入農牧區和寺廟開展義診及送醫送藥活動。 作為中直單位援藏干部,孫伶伶在西藏社科院工作,歷任《西藏研究》編輯部編輯、副主任,當代西藏研究所副所長。援藏4年間,她聯系愛心人士,為邊遠地區學校捐贈了價值數百萬元的電腦、圖書等物品。 西藏社科院的同事倉決卓瑪說,伶伶是一個“溫暖的人”,特別尊重藏族的風俗習慣。學藏語、唱藏歌、跳藏舞,刻苦學習藏族歷史宗教文化,使她很快融入了集體,與大家情同手足。 堆龍德慶縣嘎東寺是馬新明的結對聯系點。僧人頓珠說,第一次見到馬書記時,覺得他親切友善,沒有領導架子。短短幾個月,馬書記來慰問了好幾次,“他非常關心我們的生活,關心寺廟的文物保護和維穩工作,讓我非常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