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為文化產業未來發展提出了明確方向。文化產業發展離不開“資金血液”的滋養,應該如何為文化產業“輸血”?記者就此專訪了全國政協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上海市委主委,同濟大學副校長鄭惠強。
記者:文化產業吸引社會資本,應從何處著手?
鄭惠強: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做:要建立文化產業融資信息管理平臺,搭建集文化企業、文化人才、文化產品、新技術與設備的信息溝通和共享平臺,建立文化企業優質項目數據庫,加強文化產品和融資項目的宣傳推介,幫助文化企業資金需求與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資方向實現對接。
要出臺文化產業規劃指引,落實財稅優惠政策,扶植文化產業發展;建立文化產業無形資產、知識產權價值評估體系,加快建設文化產業評估機構。以統一的標準、規范的流程,科學合理地評估尚未進入市場的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商業價值,為文化企業銀行信貸、股權融資、項目融資和版權融資提供支持,積極吸引多元化的社會資本參與文化產業建設。
要明確文化產權交易所發展定位,規范文化產權交易市場的發展,建立“獨立、公平、公正”的文化產權交易體系。
記者:文化企業本身普遍缺少有形資本,無形資產不易確定價值。在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方面,需要怎樣的思路和手段?
鄭惠強:我們要積極實施金融創新,引導各類社會資本廣泛參與文化建設,構建多元化融資格局。要引導金融服務企業深入研究文化產業,創新金融服務模式和金融產品。充分考慮文化企業的特點,設計內部評級指標體系和評級模型,建立和完善信用評級、評分機制,開發針對文化企業知識產權、版權、收費權進行質押的金融產品。引導金融機構對列入國家或省市文化發展規劃的文化產業項目、重大文藝創作項目中的重點項目優先給予信貸支持。通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強與融資性擔保公司的合作,擴大對中小文化企業的擔保貸款規模;鼓勵金融機構依托文化產業園區,探索發展中小文化企業聯保聯貸產品。
要鼓勵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通過資本市場直接融資,根據文化企業的自身條件和資本需求情況選擇不同的融資方式。
要大力發展多元化的文化產業投資基金。以國家財政資金為引導,鼓勵金融企業、工商企業、民營資本和外資等社會資本廣泛參與,建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搭建文化產業投融資平臺,實行市場化運作。通過股權投資等方式,支持和推動文化產業資源重組和結構調整,制定引導基金投向和扶持基金發展的相關稅收優惠、豁免及財政貼息等政策,制定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監督管理辦法和基金投資績效評估體系;制定鼓勵投資文化產業目錄及融資申報標準等配套政策和措施。
記者:文化部在日前發布的“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中提出對文化企業“抓大”不“放小”,塑造培育文化市場主體,提高文化產業活力和競爭力。
鄭惠強:應該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提高文化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提升文化產業整體的市場化水平。引入戰略投資者,推進國有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支持文化企業上市融資,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并購重組,培育骨干文化企業,提升文化產業優質資源集中度,改變文化企業散、亂、小的產業結構,提升文化產業的投資吸引力。
應該降低和簡化文化產業市場準入門檻和行政審批手續,便利各類市場主體、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政策允許的文化產業領域,重點扶持一批創新能力強、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文化科技企業、中小文化創意企業做大做強。(記者 曹繼軍 顏維琦)
- 上一篇:
-
時代賦予文化更多重任
已是第一篇
-
時代賦予文化更多重任
- 下一篇:
-
建設文化強國 如何持續加力
已是最后一篇
-
建設文化強國 如何持續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