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
記者:在現階段,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對浙江省來講有什么重要意義?
趙洪祝:對浙江而言,文化越來越成為社會民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成為人們幸福指數的重要衡量尺度。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推進文化惠民,對于進一步改善文化民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對于縮小城鄉文化發展差距,促進城鄉文化一體化發展,統籌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對于進一步提升人的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記者:推進文化惠民,關鍵要在哪些方面下工夫?
趙洪祝:推進文化惠民,關鍵要在提升公共文化產品供給能力上下工夫。無論是事業還是產業,無論是改革還是創新,其最終結果都要落實到推出更多更好的文化產品上來。我們要加大公共文化服務投入,提升公益性文化單位的服務水平,努力構建供給充足、供需對接的公共文化資源配送體系。農村、社區和企業是群眾生產和生活的主要場所,也是公共文化服務所應覆蓋的主要空間。要繼續積極開展向基層“送文化”和在農村“種文化”活動,積極創作、生產和提供各類適合基層群眾生產生活特點、深受群眾喜愛的優秀文化作品,著力形成覆蓋全省、輻射城鄉、涵蓋各類群體的文化活動品牌群。進城務工人員、困難群體和特殊人群是公共文化服務的薄弱環節,讓每一個社會成員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的陽光。
記者:完善公共文化服務機制是文化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浙江省在這方面有哪些舉措?
趙洪祝:改革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機制,關鍵要把握“政府主導、社會主動、群眾主體”這三個方面。現階段,政府文化部門和各類文化事業單位仍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要提供者。要不斷完善和創新各類公共文化產品服務的提供機制和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運行機制。近年來,浙江省實行了公共文化場館免費開放、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和農村出版物發行小連鎖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浙江省民營經濟發達、民間資本豐裕,要構建平等準入的政策環境,積極推進文化市場的開放,努力提供社會力量興辦公共文化事業的制度保障。人民群眾是文化的創造者,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者、維護者、享有者。要支持群眾自我教育、自辦文化,使群眾真正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主角。
記者:推進文化惠民,離不開文化設施建設,這方面浙江省成績不菲,今后主攻方向在哪里?
趙洪祝:近幾年來,我省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取得了顯著成就,五級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網絡已經基本形成。但從我省公共文化設施總體情況看,目前只能說已經建成了“網狀”體系,還沒有形成“網絡”布局。要繼續堅持“眼睛向下、重心向下”的工作思路,把偏遠地區、欠發達地區、農村基層和街道社區作為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的主攻方向,大力推進基層文化陣地網絡建設,盡快形成比較完善的公共文化設施體系。文化設施是“三分建七分管”,隨著公共文化設施的不斷完善,我們的側重點要逐漸從“建設”轉移到“管理”與“使用”上來,突出服務能力、服務內容、服務質量、制度規范等“軟件”建設,充分發揮已有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作用。
記者:文化惠民,往往看不見、摸不著,浙江如何改變一些地方存在的重GDP、輕文化這一現象?
趙洪祝:我們要求各級黨委、政府樹立抓文化也是抓發展、推進文化惠民也是改善民生的理念,真正把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推進文化惠民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一要強化組織保障。把推進文化惠民作為科學發展考核和評價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內容,加大檢查督導和考核獎懲的力度。二要強化資金保障。浙江省文化事業費占財政支出比重連續多年居全國省區市前列。我們還要建立穩定的投入增長機制,切實保障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實施、重要公共文化產品購買、重要公共文化活動開展所必需的資金。三要強化隊伍保障。基層文化隊伍是推進文化惠民的關鍵,要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隊伍特別是農村文化隊伍的使用、教育和培訓,讓基層文化工作者們工作有地位、做事有機會、創業有平臺、發展有前途。(記者 潘劍凱)
- 上一篇:
-
人大代表:應給農民工隨遷子女當地參加高考的權利
已是第一篇
-
人大代表:應給農民工隨遷子女當地參加高考的權利
- 下一篇:
-
(基層代表委員聲音)讓民族地區群眾看到更多好戲
已是最后一篇
-
(基層代表委員聲音)讓民族地區群眾看到更多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