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大劇院夜景。 胡鑒攝(新華社發)
安吉農民在茶園里采茶。 資料圖片
在寧波港鎮海港區新落成的碼頭上,萬噸巨輪泊岸裝卸,重型機械穿梭不息;以杭州灣跨海大橋落成為肇始,一座座大橋將眾多如珍珠般散落的海島串聯起來……
今日的浙江,距離2011年2月25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已過去一年半時間。
一年半時間里,浙江交出這樣的成績單:2011年,全省實現海洋生產總值4500億元,占全省GDP的比重從2010年的13.8%提高到14.1%,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比重也由2010年的9.1%提高到近10%;寧波——舟山港貨物吞吐量6.93億噸,已躍居全球海港第一;集裝箱吞吐量1472萬標箱,比去年增長11.9%,居全國第三。
浙江的這個深藍色夢想正在慢慢實現。
識海 陸域小省,海域大省
改革開放后,浙江人用了30多年的時間才從田地里邁向城市。這個資源和陸域小省在創造了經濟奇跡的同時,面前的路似乎越來越窄了:市場經濟的先發優勢所剩無幾;10萬平方公里土地上擁擠著5000多萬人口;煤炭、石油、鐵礦、糧食等大宗資源樣樣都缺。
與此同時,浙江還有相當于兩個半陸域面積的海域。這里全省海岸線長度列全國第一,深水岸線占全國的22%,海島數量占全國的40%。
是繼續固守在人們已經熟悉的大地上,還是轉身重新審視這片深藍色的“土地”?“過去‘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浙江資源結構是排斥海洋經濟的,如果把域內海洋26萬平方公里加上陸地10萬平方公里就是36萬平方公里,‘七山一水二分田’就變成了‘七水二山一分田’。浙江所有的資源結構完全做了一次徹底的變化,這就是浙江發展的新視角。”浙江省工商局黨委書記、局長鄭宇民說。
浙江人伴海而生、因海而興,但重新審視這片“土地”,浙江人興奮不已:近海漁業資源蘊藏量均列全國第一,海洋旅游資源占全國的14%,灘涂資源面積占全國的13%,東海油氣資源約占全國的40%,可開發潮汐能的裝機容量占全國的40%,潮流能占全國的50%以上。
事實上,浙江的這個深藍色夢想已經存在了近20年。2003年,浙江提出建設海洋經濟強省,2007年明確提出了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加快建設港航強省的戰略部署。
浙江“海洋生產力”勢頭強勁,海洋生產總值從2006年的1846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3500億元,約占全國海洋經濟總量的十分之一。
2011年2月25日,國務院正式批復《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規劃》,這是浙江省第一個上升為國家戰略的規劃,也是中國第一個海洋經濟示范區規劃。
趕海 以海引陸,以陸促海
浙江在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內的布局,被簡稱為“一核兩翼三圈九區多島”。
以寧波——舟山港海域、海島及其依托城市為核心,以環杭州灣產業帶和溫臺沿海產業帶及其附近海域為兩翼,杭州、寧波、溫州、嘉興、紹興、舟山、臺州7市47個縣(市、區)被納入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
新格局中,海是陸的延伸,陸是海的基礎。
“發展海洋經濟,不能就海論海,而要海陸聯動、山海協作。”浙江省副省長陳加元說,發展海洋經濟要從資源共享、基礎共建、產業共興、生態共保四個方面推進海陸聯動、協調發展。
根據規劃,浙江省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建設的戰略定位,是“一個中心、四個示范區”。“一個中心”,就是建設我國大宗商品國際物流中心;“四個示范區”,就是建設我國海洋海島開發開放改革示范區、我國現代海洋產業發展示范區、我國海陸協調發展示范區、我國海洋生態文明和清潔能源示范區。
新格局將成為浙江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增長極。根據規劃,到2015年,這一區域內人均GDP將達到8.6萬元,海洋生產總值接近7000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6∶4∶53,占全國海洋經濟比重提高到15%,基本實現海洋經濟強省目標。
兩個月前舉行的浙江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上,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在報告中提出:建設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是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重大戰略舉措。要突出抓好重點區域、重要產業、重大項目建設,大力推進“三位一體”港航物流服務體系建設,努力把這一示范區建設成為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
興海 綠色發展,藍色宏圖
金沙燦爛,白帆遠影,碧浪長空。
舟山,浙江省陸域面積最小的城市;2012年舟山群島新區獲批成為中國第一個海洋經濟特區,讓舟山成為浙江省面積最大的城市。這里一個個大項目競相落戶,一座座小島換了模樣。
時任舟山市委書記的梁黎明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要逐步把新區打造為國際物流島、自由貿易島、海洋產業島和國際休閑島,讓舟山成為海上花園城。
什么樣的城市才算得上花園城市?
“我們將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修復與保護并舉的方針,形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結構和消費模式,鼓勵發展海洋循環經濟。舟山,只有‘綠色’發展,才有‘藍色’宏圖。”梁黎明說。
海洋經濟是舟山的藍色命脈,也是整個浙江省的藍色命脈。
曾經有專家擔憂浙江海洋經濟的現狀——科技的腿太短,撐不住。
浙江省海洋經濟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張善坤以港口運輸業舉例,浙江的港口運輸發展起步較早,但是以前大多停留在“酒肉穿腸過”的階段,產業鏈不長、價值鏈不高,并且缺乏集疏運網絡和金融信息服務的支撐。隨著石油化工等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的構建和現代化、國際化港航服務功能的提升,現在的寧波——舟山港成為我國大宗商品國際物流重要基地,去年港口吞吐量已躍居全球第一位。
為了拉長科技“短腿”,一個龐大的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群已經建立:石化成套設備、潮汐能設備、海水淡化設備、核電設備、港口機械、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利用、海洋勘探開發。浙江的目標是,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海洋生產總值將提高到30%以上。
記者從7月20日浙江省海洋經濟辦公室舉行的海洋經濟推進會議上了解到,隨著規劃體系不斷完善,工作機制不斷健全,浙江省海洋經濟招商引資成效良好:2011年底,浙江首屆中國海洋經濟投資洽談會成功簽約106個海洋經濟重大項目,總投資達30億元。目前已開工建設33個,具備開工條件項目11個。
在可預見的將來,浙江將為中國創造三大亮點:一是“三位一體”的港口,二是龐大海洋戰略性新興產業群,三是舟山將成為中國的大宗商品國際物流基地、現代海洋產業基地和國家級海洋科教基地。(記者 葉輝 特約記者 鮑豐彩)
- 上一篇:
-
(迎接黨的十八大)上海:“轉”出一個新天地
已是第一篇
-
(迎接黨的十八大)上海:“轉”出一個新天地
- 下一篇:
-
(迎接黨的十八大)黑龍江:由大轉強正騰飛
已是最后一篇
-
(迎接黨的十八大)黑龍江:由大轉強正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