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快字當頭”到“好字優先”
新華社北京8月16日電(新華社記者江國成) 國家統計局16日發表的一份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稱,黨的十六大以來,在科學發展觀引領下,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不斷邁出新步伐,經濟發展從“快字當頭”到“好字優先”有序轉化,經濟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明顯增強。
報告指出,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實施了一系列擴大內需措施,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擴大,內、外需協調性顯著增強。
“尤其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內需的強勁增長有效彌補了外需的不足,對實現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2011年,內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2002年的92.4%提高到104.1%,外需貢獻率則由2002年的7.6%轉為負4.1%。”
與此同時,我國消費需求穩定增長,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居民消費從生存型向發展型轉變。以汽車和旅游為例,2011年底,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擁有家用汽車18.6輛,比2002年底增加了17.7輛;2002至2011年,國內旅游人數從2002年的8.8億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26.4億人次。
同期,我國民生類投資快速增長,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得到加強。2004-2011年,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投資年均增速為22.4%,衛生、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業投資年均增速達24.4%。
報告指出,我國的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進一步提高,貿易多元化格局逐步形成,內外需不平衡狀況逐步改善。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穩步發展,優質農產品比重明顯上升,農業基礎地位不斷穩固。糧食生產扭轉了一度下滑局面,實現了“八連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快,高技術制造業規模不斷擴大,工業整體素質穩步提升。
報告認為,我國圍繞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戰略目標,以調整改造傳統產業和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突破口,實行減扣稅、貼息、增加財政補貼、提供優惠信貸和資本市場融資優先、加大對高技術產業和自主創新的支持力度、重點發展裝備制造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等一系列政策,大力推動由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的轉變。
我國還通過項目審批、信貸、土地、環保、電力供應和出口退稅等措施,對能源、資源密集型重化工業進行了重點調控,采取“上大壓小”措施,加大兼并重組和淘汰落后產能力度,有效促進了工業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提升。
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重視服務業發展,陸續出臺支持現代物流業、高技術服務業、節能服務業、家庭服務業、文化產業、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我國服務業快速發展。
同期,黨中央、國務院陸續部署了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和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政策,系統制定了促進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密集出臺了一批經濟區、經濟帶發展規劃。各地區發展潛力不斷釋放,區域比較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呈現出協調發展的趨勢。
2011年,我國城鎮化率首次突破50%,達到51.3%,比2002年提高12.2個百分點,我國城鄉結構發生歷史性變化。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民生優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社會保障為例,我國出臺了多項社會保障制度,社會保障框架日益健全。城鎮居民養老、醫療等各項保障都有所加強,農村居民的各項保障也逐步納入了社會保障體系中。
報告最后強調,我國結構調整已邁出了令人欣喜的步伐,展望未來,轉變發展方式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 上一篇:
- 下一篇:
-
做活變強 茁壯成長——非公經濟步入發展壯大新時代
已是最后一篇
-
做活變強 茁壯成長——非公經濟步入發展壯大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