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
圖①:福建廈門市民住進了新購的保障房。 新華社記者 張國俊攝
圖②:江西興國縣的學生在吃免費午餐。 新華社記者 周 科攝
圖③:山東棗莊孫守英老人領到養老金。 吉 喆攝
圖④:山東郯城醫務人員介紹新農合“一卡通”。 新華社發
圖⑤:寧夏幸福園養老中心的老人在扭秧歌。 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攝
圖⑥:山東沂源農民喝上自來水。 趙東山攝
圖⑦:山東棗莊農民在收高粱。張 強攝
這是國家快速發展、走向強盛的10年,也是以人為本理念充分彰顯、民生改善邁大步的10年。
2003年,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重大理論,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指導思想。“以人為本”正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一系列鄭重承諾引起全社會共鳴。
10年來,我國就業規模持續擴大,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建立,教育、醫療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億萬人民奔向全面小康。
以人為本謀發展,改善民生成主軸
△2004年至2011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年均遞增21%,2012年中央財政教育支出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
“你幸福嗎?”面對這個問題,人們答案里的“幸福”多種多樣——
幸福是有一份好工作,可以實現自己的價值;幸福是收入增加,生活更加寬裕;幸福是住進新房子,家的感覺很溫馨;幸福是環境變好了,幸福是不用再繳農業稅,幸福是不再擔心失學,幸福是困境中總有人伸出援助之手……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建設始終貫穿著“以人為本”的主線,民生期待備受重視,民生政策不斷出臺,民生投入持續加大。
作為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綱領,在“十一五”規劃和“十二五”規劃中,人們看到越來越多的“民生指標”。“十一五”規劃開始強調“人均”概念,提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5%左右、讓1億農民喝上干凈水……“十二五” 規劃提出“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等目標,被外電評論為“改善民生成為中國經濟政策的主軸。”
讓人民生活幸福、有尊嚴,已經成為黨和政府工作的主題。10年來,一項項關注民生的決策部署和政策措施,寫入黨和國家的法律法規、重要文件。連續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大規模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多次上調個稅起征點,提高國家扶貧標準……這些新政策、新措施,如春風細雨一般傳遞到千家萬戶、田間地頭,給人們帶來希望。
隨著經濟發展,在財政“蛋糕”不斷做大的同時,“蛋糕”分配結構也在明顯調整,公共財政支出的方向和重點越來越多地向民生領域傾斜。一筆筆“真金白銀”讓人感受到沉甸甸的民生分量。2004年至2011年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年均遞增21%,2012年中央財政教育支出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近10倍,保障房建設資金從2007年到2011年增長20多倍。十八大代表、財政部部長謝旭人表示,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集中體現了黨和政府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
- 上一篇:
-
三位中國老人的改變:邁進社會保障的“普惠時代”
已是第一篇
-
三位中國老人的改變:邁進社會保障的“普惠時代”
- 下一篇:
-
三個中國青年的奮斗:讓更多人分享“機會的福利”
已是最后一篇
-
三個中國青年的奮斗:讓更多人分享“機會的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