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舞史詩劇《彩虹之路——鄂溫克》
9月24日,第十二屆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頒獎晚會在北京舉行。我區(內蒙古)首次實現“五個一工程”8個獎項的大滿貫。
9月17日至22日,“烏蘭巴托·中國內蒙古文化周”在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成功舉辦。內蒙古圖片展、紅山文化展、內蒙古蒙醫蒙藥展等近20項活動在異國展示了內蒙古的風采。
6月29日,元上都遺址提名項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成為了我國第42處世界遺產,實現了我區世界遺產零的突破……
短短幾個月間,取得數項令人矚目的文化成果,這絕不是時間概念上的巧合。這是我區文化建設十年磨一劍的必然結果!
2003年,自治區黨委、政府做出建設民族文化大區的戰略部署,我區文化建設駛入快車道。2011年,自治區第九次黨代會作出了促進民族文化大區向民族文化強區跨越的重大決策,為我區文化大繁榮大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
強基礎 謀發展
打牢基礎,才能奠定百年基業。
2004年,我區啟動草原文化研究工程,使草原文化與黃河文化、長江文化同為中華民族三大文化源流的立論得到確認。“崇尚自然、踐行開放、恪守信義”的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有機組成得到廣泛認同。此舉,為我區文化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理論支撐。
2005年,全區文化工作會議提出“九個一批”的要求。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創作生產一批文化精品、培養一批文化人才、搶救保護一批文化遺產、建設一批文化基礎設施、推出一批文藝團體、命名一批文化名城名鄉、建成一批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學科和研究基地、形成一批文化產業集團。“九個一批”的提出,為我區文化發展指明了方向。
現在,內蒙古博物院、烏蘭恰特、國際會展中心等一批標志性大型文化設施建成并投入使用,成為自治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新地標。自治區、盟市、旗縣、蘇木、嘎查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立,草原(農家)書屋的建設,廣播電視村村通、戶戶通等工程的順利實施,都使我區各族人民得以更好地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10年來,我區各級各類媒體積極構建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著力加強傳播力建設,著力提升媒體的洞察力、引導力、吸引力、發展力、公信力和戰斗力,實現了由“輿論引導”向“引導輿論”的新跨越,提升了媒體的活力和發展動力。
今年9月17日,內蒙古大學文學創作研究班第三期——戲劇影視創作研究班開班,50名來自全區各地的學員獲得了深造的機會。這也是我區為推動民族戲劇影視創作、著力加強人才培養的又一舉措。
護根脈 抓傳承
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發展延續的根脈,文化遺產保護則是對民族文化的延續和傳承。
2005年,我區(內蒙古)確定每年的9月6日為草原文化遺產保護日,這是我國第一個以省(區)級政府名義設立的文化遺產保護日。幾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日活動正在不斷強化著人民群眾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2009年底,全區第一次非遺普查工作完成,運用文字、錄像、數字化多媒體等方式,對非遺資源的種類、數量、分布狀況、生存環境、保護現狀及存在問題進行了真實、系統和全面的記錄。今年8月4日,我區公布了全區文化資源普查結果,5大類、19個大項目、134427個具體項目的文化資源被記錄在案。內蒙古民族民間文化遺產數據庫、蒙古語語料庫建設等旨在搶救和保護文化遺產的項目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果。
目前,我區(內蒙古)地上地下共發現不可移動的文物古跡近2萬處。成吉思汗陵、遼上京遺址等數十處文物古跡得到有效保護和修繕,一批遼、金、元的絲織、木質、紙質文物和壁畫等珍貴歷史文物、民族文物得以科學修復和完好保存。
我區(內蒙古)現在共有1412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列入各級項目名錄,其中蒙古族長調民歌、呼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外,我區(內蒙古)還擁有37個國家級非遺項目、280個自治區級非遺項目,26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280名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
保護起來,傳承下去,僅僅是我區(內蒙古)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內容之一。一批文化名城名鄉,在繁榮文化的同時,也在發揮著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作用。67個民族地方特色鮮明的全區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其中15個已被命名為全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一批國有或民間的非遺博物館和展示中心,在傳承和保護著流散在民間的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樹品牌 強產業
10月19日,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蒙古族青年無伴奏合唱團結束了為期41天的保利劇院全國巡演,在國內14個城市贏得陣陣喝彩聲后載譽歸來。
8月21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意見》下發,50條含金量高、針對性強的扶持政策,為加快我區文化產業發展步伐,不斷提高文化產業發展的質量水平,實現由民族文化大區向民族文化強區的跨越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強大支持。
連續舉辦9屆的中國·內蒙古草原文化節,推出了草原文化論壇、博苑講壇等一批文化品牌,推出了《鄂爾多斯婚禮》、《勇敢的鄂倫春》等一批文化精品,推出了烏蘭牧騎、五彩呼倫貝爾兒童合唱團等一批知名文藝團體。草原文學重點作品創作扶持工程、連續11屆的“五個一工程”評選活動等,也催生了大量文化精品,形成大批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隨著我區(內蒙古)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顯著成效,內蒙古新華發行集團、內蒙古日報傳媒集團、內蒙古出版集團、內蒙古電影集團、內蒙古廣播電視網絡集團五大文化產業集團,成為引領自治區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龍頭企業。培育形成的4個國家級、34個自治區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正在自治區文化產業發展中起著領軍作用。文博、演藝、傳媒等領域的內部改制不斷推進,生產力不斷得到解放,活力逐漸顯現。
走出去 展風采
近年來,我區(內蒙古)積極打造對外文化交流品牌,培育外向型文化企業和產品,拓展文化走出去渠道,積極對外推介內蒙古,對自治區全方位對外開放起到重要作用。
2009年3月,內蒙古民族歌舞劇院的“安達組合”一行14人在美國中西部5個州成功進行了40天巡回演出,演出65場,觀眾近4萬人次。今年5月中旬,內蒙古民族電影代表團攜《額吉》、《天邊》等8部優秀民族題材影片,參加了一年一度的戛納國際電影節,受到美、德、法等國的關注……
“烏蘭巴托·中國內蒙古文化周”、“赤塔·中國內蒙古文化節”、“倫敦·中國內蒙古文化周”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動的舉辦,在很多國家和地區產生了品牌效應。近年來,我區(內蒙古)先后派出400多個文化藝術團體,組織200多場文物、民俗和藝術展覽,赴5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訪問展演,使草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得到提升。
我區(內蒙古)的外向型文化企業和產品也在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落地。中蒙合資桑斯爾有線電視公司入網用戶已達7萬多戶,成為蒙古國的百強企業之一。中俄合資貝加爾有線電視信息網絡有限公司用戶數量已超過3.4萬戶。《索倫嘎》雜志在蒙古國的21個省都有訂戶。斯拉夫蒙文索倫嘎網成為世界上使用該文字網民了解內蒙古的新平臺。蒙古國圖書發行中心塔鴿塔書店,上架銷售2000多種蒙漢文圖書、音像制品,獲得了蒙古國圖書出版獎。赤塔中國文化中心充實了大批圖書、光盤等,內容不斷豐富。
自治區的民族文化強區跨越之路越走越堅實,輝煌燦爛的草原文化也越來越吸引世界各國人民的關注。(記者劉春)
- 上一篇:
-
編劇王朝柱:書歷史 頌祖國
已是第一篇
-
編劇王朝柱:書歷史 頌祖國
- 下一篇:
-
中國出版集團:出版業航母破浪前行
已是最后一篇
-
中國出版集團:出版業航母破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