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與國家的工業化相伴隨,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2011年,我國城市化率已超越50%,人均GDP超過5000美元。根據國際經驗,經濟發展的這個階段是城市化的加速發展期?!笆濉睍r期,我們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把城鄉產業互融發展作為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重要支撐,著力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加快推進我國城鎮化進程。
一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加快推進我國城鎮化進程,必須直面城鄉之間存在的制度性障礙,促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理清發展思路,在統籌城鄉發展中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釋放出城鎮化的巨大增長動力。
首先,受城鄉二元結構等長期因素制約,我國農業、農村和農民在城鎮化的進程中長期處于弱勢地位,優質的生產要素向城市單向流動和聚集,在“減少農民”的同時也邊緣化了農村、弱化了農業。無論從城市產業的合理布局來看,還是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來看,這種狀況是不可持續的。因此,保持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必須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的體制障礙,讓各種生產要素在“下鄉”和“進城”的過程中得到優化配置,實現城鄉產業在空間上的對接和互融。城鄉產業互融發展,追求的應當是城市、郊區、郊縣及至周邊農村的資源利用價值的最大化。以往一些城市缺乏戰略眼光,在大部分時段內被動地進行城市產業的單向拓展,造成產業布局上的同質化競爭。還有的地區為提高城鎮化率,不顧自身經濟發展實際,主要依靠行政手段推行“戶口城鎮化”。這種做法雖然在地理上擴展了城市范圍,增加了城市人口,但由于城市經濟總量偏小、產業發展水平較低、公共配套設施缺位,其結果是失地農民變身失業人員,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差距加大,反而影響城鄉要素資源的合理配置。
其次,多年來在行政管理上形成的以GDP為主體的政績考核辦法,使我國難以在城鄉之間實現商品市場和勞動力等要素市場的一體化,導致絕大多數地方城鄉產業分割。在理論上,資源要素按市場規律流動是城鄉產業互融發展的前提。但是,長期以來,在層層經濟指標考核壓力下,即使是同一個城市,在產業發展上更多考慮的是局部利益、眼前利益,而非全局利益、長遠利益。這必然導致各地產業同構化,很難形成科學合理的空間布局和比較完備的產業鏈,不僅影響了產業結構的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還帶來了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例如,由于行政管理部門之間缺乏協同性,加上GDP的考核壓力,不少地方簡單地進行產業結構升級或城市功能提升,結果卻造成了企業短時間內的二次、三次搬遷,甚至連近10年規劃建設的新城區、開發區,也因與不斷擴大的城市空間規劃相矛盾,不得不加入“退二進三”、“騰籠換鳥”的潮流中,其發展的代價是巨大的。
再次,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重城市規劃、輕鄉村規劃成為普遍現象,尤其是在產業布局上重點突出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也影響著城鄉產業在空間上的對接和融合。在我國城鄉規劃中,行政主導特征顯著。依靠行政主導,可以加快城鎮化進程,加速城鄉產業發展,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一味地依賴行政主導,忽視市場機制的作用,也容易導致地方領導片面追求表面政績,助長粗放型城鎮發展和經濟增長,使本來應該由產業發展推動的城鎮化,變成行政手段主導下的“土地城鎮化”。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均資源占有率很低,無論是城市用地還是農村用地都非常寶貴,因而緊湊型的集約化增長方式才是我國城鎮化道路的價值取向。只有在科學的規劃理念引導下,加快建立起城鄉產業互融發展的體制機制,才能在扭轉城鄉不平衡發展局面的同時,從根本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踐諾善待城市和鄉村每一寸土地的“空間責任”。
- 上一篇:
-
人才強國的時代樂章
已是第一篇
-
人才強國的時代樂章
- 下一篇:
-
民生之本 安國之策:10年積極就業政策體系初建成
已是最后一篇
-
民生之本 安國之策:10年積極就業政策體系初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