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家灣不夜城。趙 剛 趙鑫磊攝
蒙語“準格爾”,漢語譯為“左翼”。準格爾旗地處內蒙古西南部,鄂爾多斯東端,蒙晉陜三省區交界帶,黃河“幾”字灣懷抱,總面積769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6.61萬人,轄9個蘇木鄉鎮、4個街道、1個開發區、1個工業園區。準格爾旗物華天寶,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探明煤炭儲量544億噸,遠景儲量1000億噸,享有“三低一高”(低硫、低磷、低灰、高發熱量)“綠色煤炭”美譽。高嶺土儲量60億噸,石灰石儲量50億噸,鋁礬土儲量1億噸。硫鐵礦、白云巖、石英砂、煤層氣儲量也相當可觀。
近年來,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歷屆領導班子的奮力拼搏下,準格爾旗立足實際、遵循規律、順應形勢,認真踐行科學發展觀,經濟快速發展,社會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十一五”以來,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37.2%,財政收入年均增長38.4%。2011年,地區生產總值830億元,財政收入220億元,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分別為30579元和10093元。準格爾旗先后榮獲全國水土保持生態文明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旗、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示范旗等榮譽稱號。特別是今年以來,面對整體經濟形勢不容樂觀的嚴峻挑戰和考驗,全旗上下牢牢把握“穩中求進、好中求快”的工作總基調,鉚足勁頭抓項目,千方百計保增長,全旗經濟社會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上半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30億元,財政總收入138億元。
更加注重發展方式的轉變,加快轉型升級,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煤和電一直是準格爾旗的主導產業。2011年,煤電產業所創造的財政收入占財政總收入的比例超70%以上。但通過全面推進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戰略,走依托煤更延伸煤、超越煤的路子,粗放、松散、傳統的原字號工業正逐步退出準格爾經濟發展的歷史舞臺。地方煤礦經過資源整合、兼并重組、機械化改造,數量降到124座,單井生產規模平均達130萬噸,機械化程度平均達90%以上,成為全國最大的產煤旗(縣)。準格爾旗相繼開發了以陶瓷等非煤產業為主的準格爾經濟開發區、以煤化工及其下游產品為主的大路煤化工基地和以煤電灰鋁一體化循環產業為主的大路煤電鋁基地。依托“一區一基地”,引進實施了一大批大型煤炭深加工轉化項目,在建的煤化工產品有甲醇、焦油、尿素、硝銨、乙二醇、二甲醚等,一期規模448萬噸,最終規模將超1000萬噸。全國第一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煤間接液化生產線伊泰煤制油穩定運行。煤電鋁基地已與神華、中鋁、華電、大唐等5家企業達成協議。一期氧化鋁規模將達到350萬噸,遠景規模火電裝機達1000萬千瓦、氧化鋁產能達500萬噸、電解鋁產能達250萬噸,產值預計超1000億元,將成為準格爾旗又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另外在建的工業項目還有多晶硅、日用陶瓷、導光板等,同時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正在興起,一個傳統的以原字頭為主的工業大旗正在蛻變,經濟增長正在從主要依靠二產拉動向三次產業協同互動轉變。
更加注重發展環境的優化,加大生態治理,城鄉面貌不斷改觀
近年來,準格爾旗在持續推進重點城鎮建設的同時,把全旗土地面積劃為“三區”:優化開發區、限制開發區、禁止開發區,實施“城鄉統籌、集約發展”、“以城帶鄉、以工補農”戰略,集中在優化開發區發展現代農牧業,逐步將禁止開發區和限制開發區人口整體退出,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是堅定不移抓城鎮建設,切實推進重點城鎮城市化。舉全旗之力加快大路新區建設,大路新區市政區基礎設施和煤化工基地配套設施全面完成,市政核心區一系列基礎設施、教育衛生等公共產品、文化商務旅游項目正在全力推進。同步推進了薛家灣、沙圪堵道路、出口、舊城改造和公園建設。今年3月開始正式拉開了創建全國文明縣城、全國衛生縣城和全國園林縣城“三城聯創”的帷幕,準格爾旗城鎮環境明顯改善、居民小區環境明顯改善、餐飲衛生環境明顯改善、交通治安秩序明顯改善、窗口單位服務明顯改善、居民文明素養明顯改善。
二是堅定不移抓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人口轉移,切實推進農民市民化。堅持既集中資金建設新農村示范基地,更把注意力放在解決每家每戶生活問題上,讓農民在農村就能夠過上城市人的生活。新農村建設以五家堯新村為典型,集中建設了10個精品移民小區,近3年來,累計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房2.6萬套、250萬平方米。人口轉移以暖水整鄉生態恢復區退出為典型,近3年共轉移農村人口4.2萬人,為轉移進城農民提供了 “四個一”(一套住房、一個工作、一份社保、一項補貼)配套保障政策。同時全面啟動了村容村貌整治和農村危舊房改造工程,兩年多來累計改造危舊房3500多戶,1萬多農民受益。
三是堅定不移抓生態建設,切實推進自然環境宜居化。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準格爾旗堅定不移地實施環保優先、生態立旗戰略,始終把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來抓,建立了多措并舉的生態恢復機制,多渠道加大生態建設投入,生態環境持續惡化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加快構筑國家西部生態屏障。扎實推進了生態建設三年規劃,落實了退耕還林、公益林補貼、天然草原生態保護獎補等生態補償政策,捆綁實施了一系列生態水保治理項目,近3年來,累計完成生態建設面積192萬畝,完成水保治理面積353萬畝。全面推進以煤礦井田綠化、三區(生產區、生活區、辦公區)美化、通礦公路硬化、筒倉和防風抑塵網及職工“兩堂一舍”建設為主要內容的礦區環境建設,在煤炭行業率先啟動了碳匯林建設和異地造林計劃,礦區環境面貌不斷改善,煤炭清潔生產進程走在全國前列。
截至2011年,全旗生態治理面積達6138平方公里,植被覆蓋率提高到72.5%,森林覆蓋率達到29%,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初見成效,城鄉環境面貌明顯改善。2012年全面啟動了和諧礦區建設試點工作,繼續抓好城區、園區、景區、通道區、生態移民區和新農村“六區”綠化,走資源開發可持續、生態環境可持續的發展道路,正在全力打造生態優美、環境優美的綠色家園。
- 上一篇:
-
安徽力量:改革發力 創新崛起
已是第一篇
-
安徽力量:改革發力 創新崛起
- 下一篇:
-
科學發展大家談
已是最后一篇
-
科學發展大家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