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事民為先,走過汶川特大地震后極為特殊而艱難的不凡歷程,四川對此感受尤深。
搶險救援生命至上,災后重建民生為先,加快發展富民為要,抗震救災、恢復重建和發展振興的進程,民生優先貫穿始終。
不僅如此,在推動災區民生事業實現整體性跨越的同時,四川的決策層把目光投向巴蜀大地的更廣更遠更深處,破瓶頸、補短板,夯基礎、利長遠……突出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全省范圍內的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有條不紊,深入推進。
破瓶頸,夯基礎,交通水利上臺階
今年4月12日,四川境內達(州)陜(西)高速公路正式通車,與一年前貫通的廣(元)陜(西)高速公路攜手,打通北向出川瓶頸。
達陜高速、廣南高速、雅西高速……隨著一條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蜀道漸成通途,為沿線各地特別是革命老區、貧困地區搭建起擴大開放、加快發展、惠民利民之路。
2008年以來,按照四川省委九屆四次全會作出的建設西部綜合交通樞紐戰略部署,四川交通建設進入加速期、攻堅期。截至目前,累計完成投資突破4000億元,其中公路水運建設完成投資逾3300億元,居全國第一。全省形成了包括7條鐵路、9條高速公路和1條水運航道的17條進出川大通道。
鄉村道路建設同樣突飛猛進,串聯起村村寨寨的小康夢。
雅安市寶興縣沙坪鎮中壩村長年交通不便,高山區不少農民外出務工或整體搬遷,當地勞動力成本逐年增加,傳統林業發展遭遇瓶頸。
根子還是在“路”上。采取政府以獎代補、村民“一事一議”的方法籌資籌勞,沙坪鎮實施公路“村村通”工程。如今,中壩村新栽20萬株香杉、柳杉,每畝林地經濟收益可達1.5萬元。公路,成了林農增收致富的“助推器”。
今年,四川省交通民生工程安排建設農村公路1.5萬公里,其中通鄉公路2500公里、通村公路1.25萬公里。截至9月底,全省已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的99.8%。
到2015年底,四川農村公路總里程將達27.6萬公里,受益群眾占全省農村人口的95%,初步構建起“通鄉達村、標準適宜、管養到位、人便于行、貨暢其流”的農村公路網。
善治蜀者,治水為重。四川省委、省政府明確要求,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利問題,促進水利發展更好地服務于保障和改善民生。
四川水資源總量相對豐富,但時空分布不均、工程設施不足,約六成耕地得不到有效灌溉。
2008年10月,四川省委九屆六次全會提出“再造一個都江堰灌區”戰略構想,次年出臺的建設規劃綱要明確:力爭從2009年到2016年,新增和恢復蓄引提水能力86億立方米,新增有效灌溉面積1069萬畝。
地處川東北的平昌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2009年以來,通過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項目,新增和恢復灌溉面積5.5萬畝,改善灌溉面積6.8萬畝,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084萬公斤,抗御自然災害能力明顯增強。
“小農水,大民生,促進糧食增產、農民增收。”平昌縣委書記張根生說,隨著農業生產條件明顯改善,一批龍頭企業前來投資興業,帶動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年增加1668元。
在成都近郊雙流縣,民生水利更上層樓:城鄉供水一體化。
“我們的目標是實現城鄉供水同網、同壓、同質、同價。”雙流縣水務局局長劉志勇說,至今年9月,已有248個村、1807個組通上自來水,通水率分別達到97%和90.3%。
截至去年底,四川全省已累計投入農村飲水安全項目資金91.6億元,建成農村供水工程30余萬處,使1989萬人告別飲水不安全。今年,還將解決24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到“十二五”末,四川省農村飲水安全比例將達95%以上。
- 上一篇:
-
各地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十八大
已是第一篇
-
各地以實際行動迎接黨的十八大
- 下一篇:
-
(十年回眸·重大戰略)和諧世界:共贏發展的中國貢獻
已是最后一篇
-
(十年回眸·重大戰略)和諧世界:共贏發展的中國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