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舉世矚目的黨的十八大將于11月8日召開,這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攻堅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為此,本刊(《黨建》)特別邀請十位領導干部和知名專家從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黨的 思想、黨的組織、黨的制度、反腐倡廉、外交、國防與軍隊建設十個方面,暢談對黨的十八大的展望和期待。
劉海藩:中央黨校原副校長、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會長
著力推進政治經濟體制改革,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回應人民群眾對政治建設的新期待
歷史和現實充分表明,中國政治建設發展的關鍵力量在中國共產黨。黨的十六大以來,人們普遍關注的民主選舉工作不斷改進和完善,全國人大對《選舉法》進行了重要修改,實現了城鄉“同票同權”,以憲法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初步形成。可以說,“憲法至上”已經由正在普及的觀念明確成為政治語言。
人權狀況是衡量一個國家政治文明程度的重要標準。“以人為本”逐步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核心理念。黨的十七大正式將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一項政治原則確立起來,寫入黨的章程,這是中國人權事業取得突破性進展的重要標志之一。
政治體制改革正在推進。精簡機構不再是政府改革的重點,“強身”即充實部門內涵成為政府機構改革的重點。《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的實施,有助于陽光政府建設走向法治化,大大加快了政府信息公開的進程。
當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也更要清醒地看到,要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未來5年為到2020年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打下具有決定意義的基礎,進而到本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政治建設領域仍有不少新情況新問題須要探索解決。
比如,如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和保障廣大人民的政治和社會平等權利。鄧小平同志曾講過,“如果出現兩極分化,我們的改革就失敗了”。要解決這一問題,最根本的是堅持和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同時,在政治制度設計上,要切實做到“以人為本”,統籌協調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社會發展,收入分配更加注重社會公平,縮小貧富差距。
又比如,如何在利益矛盾增多和政治參與不斷擴大的情況下實現社會的動態政治穩定。這里要重視拓展政治參與的制度渠道,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的人民民主,保證人民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維護國家法治的統一、尊嚴、權威,保障社會公平正義,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
再比如,如何在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前提下避免矛盾的累積與激化。對此,我們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高度的責任感及時妥善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矛盾問題。同時,要加強執政黨自身建設,保持黨的純潔性和先進性,改善黨的領導方式,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
總之,政治建設的關鍵,就是要全面審視當今世界和當代中國發展大勢,全面把握我國發展新要求和人民群眾對政治建設的新期待,科學制定適應時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動綱領和大政方針,并在實踐中具體落實。
- 上一篇:
-
回應人民新期待——中共十八大熱點前瞻
已是第一篇
-
回應人民新期待——中共十八大熱點前瞻
- 下一篇:
-
四大理由讓中國相信未來
已是最后一篇
-
四大理由讓中國相信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