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農村改革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之二 新華社北京5月25日電(新華社特約評論員)農業穩則天下安。農業基礎穩固,農村和諧穩定,農民安居樂業,整個大局就有保障,各項工作都會比較主動。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小崗村農村改革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必須牢牢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經濟下行壓力仍然較大的時代背景,深刻理解推進農村改革發展以“穩”為基礎、穩住“三農”這塊“壓艙石”的重大意義,推動“三農”工作不斷取得新成效。 “穩”為基礎,就是要穩住農業農村發展的好形勢。黨的十八大以來,糧食連年增產,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改革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的好形勢,為贏得全局工作的主動發揮了重大作用。與此同時,農業農村也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問題,積累了一些矛盾和問題,尤其是糧食生產從過去的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確保農業農村不出大的閃失尤為關鍵。要從講政治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農業農村工作在全局中的地位,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時候不能忽視農業、忘記農民、淡漠農村,抓“三農”的勁只能鼓不能松,堅決防止忽視和放松“三農”工作的傾向,堅決防止農業農村發展持續向好的形勢出現逆轉。正如總書記在座談會上指出的,農村穩定是廣大農民切身利益。穩住農業農村的好形勢,必須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優先方向,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治理,讓廣大農民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讓農村成為安定有序、干凈整潔的幸福家園。 “穩”為基礎,就是要穩定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我們黨農村政策的重要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最大的政策,就是必須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堅持家庭經營基礎性地位,堅持穩定土地承包關系。歷史經驗和農村改革的實踐證明,這一基本制度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和本質特征,符合我國基本國情、契合農業生產特點,極大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普遍擁護,是農村改革的重大制度成果。對這一基本制度,我們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完善,決不能有絲毫動搖。無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怎么改,都不能丟了農村土地農民集體所有這個“魂”;無論新型經營主體怎樣發展,都不能動搖家庭經營的基礎性地位。 “穩”為基礎,就是要保持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農村改革的成功實踐和經驗,要長期堅持、不斷完善。 這些年,我們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針,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初步形成了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強化農業支持保護、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城鄉一體化、完善鄉村治理機制等政策體系。實踐證明,黨的“三農”政策是正確的,是行之有效的,廣大農民群眾是衷心擁護的。我們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完善,確保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力度不減弱,使農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洪范八政,食為政首。”新形勢下,堅持并完善農村改革的成功實踐和經驗,保持發展勢頭,筑牢制度根基,激發政策活力,我們就一定能穩中求進、穩中有進,在“十三五”決勝全面小康的關鍵階段書寫“三農”工作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