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習近平近期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系列講話精神之一 編者按 今年五四青年節在北京大學考察時,習近平主席曾和著名哲學家湯一介先生促膝長談,了解《儒藏》編纂情況;在教師節前夕看望北京師范大學師生時,他又強調,很不贊成把古代經典詩詞和散文從課本中去掉,應該把這些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些富含象征意義的細節,展現了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傳統文化的關注與重視。而習近平主席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上的講話以及發給全球孔子學院全體師生的賀信,則深入闡釋了中國在繼承、復興民族文化上的態度與思路。這些系列講話及其精神,需要每個致力于民族復興的人深思、踐行。為此,光明日報將發表系列學習文章以促其弘揚。 27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向全球孔子學院全體師生致信,祝賀全球孔子學院建立十周年暨首個全球“孔子學院日”的來臨。此前,習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出席了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并發表了講話。這讓我們聯想到,他在教師節前夕看望北師大師生時對學習古代經典的評論,以及在五四青年節北京大學考察時與湯一介先生的促膝長談。 作為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華文明是華夏子孫必須繼承、守護、光大的瑰寶;作為具有悠久歷史且從未間斷的獨特文化傳統,中國文化是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世界文明多樣性、多元化的象征。在歷史上,尤其是中國近代化的過程中,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曾發生過多次碰撞和交融。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中華文明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互鑒,更是成為世界文明發展的重要課題、世界文明演進的重要推力。正如習近平在談及民族文化時所強調的,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鑒,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講話深刻闡釋了文化繼承性與創新性的關系、民族性與時代性的張力,發人深省。 公元前6世紀到3世紀,在世界上被稱為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在中國正是春秋戰國、百家爭鳴的歷史時期。與當時希臘的“西方三圣”、印度的釋迦牟尼等偉大文明導師同時,中國也誕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先秦諸子,奠定了中華文明的偉大傳統。在綿延不斷的2000多年歷史中,中國文化歷經百家爭鳴、兩漢經學、魏晉玄學、宋明理學,形成了獨特的義理與結構,創造了無數哲學、倫理學的偉大成果,其價值內涵與人文精神已經深深浸潤到民族文化心理中,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與民族精神。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講話中所指出:“世界上一些有識之士認為,包括儒家思想在內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著解決當代人類面臨的難題的重要啟示”。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對和諧生態的啟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對國際外交規則的啟示。以民為本、仁者愛人的思想是對公共治理的啟示。和而不同、求同存異是對全球化下民族交往倫理的啟示……這些重要的文化資源,是中華文化對世界文明的貢獻,也昭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發展的規律。 中國文化的發展,必須要把握民族性與時代性的張力,在中國發展進程和世界發展進程的二元格局中,準確把握中國文化建設所處的歷史方位——既要在全球化時代樹立世界性視野,克服兩極對立的思維模式,大膽借鑒、引進、消化世界優秀的文明成果,又要堅持文化自信、培養文化自覺,呵護中華文明的優秀傳統。既要破除文化自卑心理、文化防御心理,又要防止簡單的拿來主義、粗劣模仿照搬的態度。既要以寬闊的胸懷面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在多種文化互鏡中博采眾長,又要深深根植于本民族文化,認識傳統、了解傳統、光大傳統,維護好我們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一無二的文化身份。 綜觀習近平同志近期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系列活動和講話精神,深刻表明了在今天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要在世界文明的對話互鑒中,更好地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在尊重文明多樣性的前提下,守護文化民族性。這是復興民族文化的宣言,也是與世界文化交流對話的邀約,值得所有致力于中華文化復興的人們謹記、深思、踐行。(劉文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