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 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靈魂支柱
發表時間:2016-08-18   來源:中國教育報

  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三個自信”之后首次提出了文化自信,它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當代中國的豐富和發展。文化自信是鞏固黨的領導、國家主權完整和民族團結統一的歷史根柢,是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靈魂支柱,揭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凝聚力的本質特征。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當今國際局勢動蕩不安,國內政治、外交、軍事等各領域正在突破思想的藩籬進行全面而深刻的變革,各種國際國內問題的疊加將使中華民族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審時度勢,繼“三個自信”之后首次提出了文化自信,它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在當代中國的豐富和發展。文化自信是鞏固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主權完整和民族團結統一的歷史根柢,是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靈魂支柱,揭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凝聚力的本質特征。

  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最基礎的價值認同

  沒有對中華文化的自信,中華民族就不可能從苦難的歷史走向輝煌的未來。這種文化的自信表現為文化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變遷,表現為中華民族的共同體意識由盲目到自覺的運動,也表現為95年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中國最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文化自信源于中華民族獨特而深沉的歷史底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延續至今從未真正中斷過,伴隨著中華文明從傳統的農耕文明向社會主義現代文明的轉型。社會形態由低級向高級的更迭離不開文化的變遷,每一個時代社會核心價值的凝練亦是社會發展進步而形成的結果。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及的“和而不同”的價值理念與社會主義現代文明中提及的“求同存異”的價值理念就是一脈相承的關系;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及的“天下大同”的價值理念與近代文明之“天下為公”的價值理念、社會主義現代文明之“命運共同體”的價值理念就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價值變遷離不開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發展史,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共同體最基礎的價值認同。

  文化自信和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緊密相連,這四個自信,說到底就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族自信,其實踐內涵即是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捍衛民族獨立,維護國家主權。中國歷經兩千多年的封建主義社會確立的是以儒家文明為核心的中華傳統文化價值理念。直到鴉片戰爭爆發,西方殖民文化的強勢入侵,以摧枯拉朽之勢欲撕裂中華文化,但近代民主革命沒有讓殖民主義的陰謀得逞。無論是以資產階級政權為領導的孫中山延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三民主義”思想,還是以無產階級政權為領導建立新中國的毛澤東思想,無一不是繼承和弘揚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中華民族“跨越卡夫丁峽谷”進入到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無產階級的勝利凸顯中華文化更加頑強的生命力,昭示著中華民族充滿不可戰勝的文化自信,這也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最基礎的價值認同。

  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最廣泛的政治認同

  毋庸置疑,社會主義的先進文化不但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紅色革命文化,而且借鑒了人類文明的優秀成果,彰顯了中華民族涵養世界各民族優秀文化海納百川之博大胸懷。自中華民族共同體有史以來,“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民族復興之路從未停歇,無論是傳統文化中的道家思想治國,或是儒家思想幾千年的傳承,均彰顯了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最廣泛的政治認同。

  近代以來,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再到社會主義革命,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處在哪個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最廣泛的政治認同都離不開人民在爭取民族獨立的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新中國標志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新生,無產階級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有史以來空前的政治認同。毛澤東指出:“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

  一個民族如果失去文化自信,那么它的民族文化將面臨被撕裂的危險,將難以凝聚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傳統文化中提及“自強不息”的價值理念與當代“獨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價值理念一脈相承;中華傳統文化中提及“以民為本”的價值理念與當代“以人為本”“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理念一脈相承。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共識不能忘記了價值變遷的歷史來路,其內在的連續性和完整性演化并構成了不同歷史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認同。

  中華民族共同體當代最廣泛的政治認同主要表現為政黨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即在新的歷史時期,堅持豐富發展“一國兩制”和民族區域自治,推進祖國統一,這是構建國家認同的必由之路;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踐行“為民、務實、清廉”的群眾路線,科學把握共產黨執政規律,這是構建政黨認同的必由之路;堅持從制度、經濟、語言、文化、地域等多方面著手,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中國夢,這是構建民族認同的必由之路。正因為中華民族獨特的政黨認同、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自然就產生了政黨自信、國家自信和民族自信,這三個自信都離不開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最深厚的歷史認同

  我們正處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時代,這是一個中國人民昂首挺胸、闊步向前、充滿自信的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凝聚力在中國夢的感召下空前強大。我們要更好地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唯有堅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在中華五千年悠久歷史中汲取力量,才能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繼續前進”。

  “歷史、現實和未來是相通的。”我們從未像今天這樣如此充滿文化自信,是因為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完整的國家共同體在歷史上具有系統性和延續性特征,不能將其孤立或分割開來去看待中華民族歷史的發展,尤其要認識到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現代文化是相通的。歷史是鐵證,現實是鑒證,未來是求證。中國共產黨人的信仰是馬克思主義,而不是分割歷史和虛無歷史的極端民族主義或歷史虛無主義,我們必須用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思想去辯證地正視中華民族的歷史與現實,在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實踐中努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新階段的新勝利。

  中華文明的博大精神孕育著中華文化的民族自信。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從來都是歷史賦予的使命與擔當。臺灣問題、南海爭端、冷戰摩擦等國際態勢動蕩,雖然各種矛盾與沖突頻發,但是中國在處理相關問題上顯現出來的文化自信,它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的優秀民族基因。

  我們知道臺灣和釣魚島歷史上就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外交等方面,我們都會從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去審視這些國際問題。半個多世紀以來,臺灣與大陸雖未實現統一,但臺灣的民族屬性并沒有改變,文化傳統、語言結構、人文風俗等方面的發展均是與中國大陸一脈相承、彼此相依,兩岸人民都有著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共同文化基因。因此,中國外交一向正視歷史、面向未來,在政治、軍事或外交上不能允許任何國家分裂中華民族的行徑發生。中華文化與中國特色外交戰略相呼應,通過對話磋商和危機管控機制的手段,不排除在非常態勢的情況下使用軍事武力,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正如中華文化里面的一句至理名言:“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中華民族五千多年能生存下來,是因為中華民族精神蘊含了團結、堅韌、忠貞、智慧等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基因。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上的講話中第一次提出“四個自信”,凸顯出文化自信的基本思想——“中華民族有著強大的文化創造力,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源于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自信是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獨特精神標識。只有“不忘初心、繼續前進”,才能肩負起歷史賦予今天的使命與擔當——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才能建構起當代中國的文化自信。(沈建波 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張智萍
人妖啪啪综合AV一区TS人妖,欧美自慰精品一区二区,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不卡,不卡人妻有码中文字幕在线
日本免费二区三区久久 | 亚欧乱色熟女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亚州911精品影院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爱首页 | 日本免费二区三区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