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品創新要靠創意引領,圖為深圳文博會上的創意文化產品引人關注。記者 李慧攝/光明圖片
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走勢
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走勢(單位:億元)
制圖:陳晨
【治國理政新思想新實踐】
作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內容,文化建設對我國發展意義重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增強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
據測算,當前我國文化消費潛在規模近5萬億元,但實際文化消費量僅約2萬億元,推進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文化產品供給和需求緣何存在3萬億元左右的缺口?缺口靠什么補齊?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如何推進?
1.從“高原”到“高峰”:增加優質文化產品供給
【案例】 2015年,在我國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國產影片占7部,《大圣歸來》《捉妖記》等影片由于創意獨特、感染力強、制作精良,受到觀眾喜愛。2015年我國電影總票房達440億元,同比增長48.7%,其中,國產影片占6成。一路高歌猛進的國產電影市場不斷刷新票房紀錄,觀眾的熱情也呈現出持續高漲的態勢。
電影票房一再被刷新表明,文化產業領域并不缺少消費熱情。有一組數據近兩年被不少人所熟知:我國文化消費潛在規模為近5萬億元,而實際消費約2萬億元,缺口達3萬億元左右。作為文化中心,北京2014年這一缺口也達1378億元。
如此巨大的缺口暴露出當前我國文化產品依然存在總體質量不高的問題,有“高原”缺“高峰”。
“目前,我國已是世界第一大電視劇生產國和圖書出版國,也是第二大電影生產國,但文化市場仍充斥著許多質量差、品位低的文化產品。”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原常務副主任張曉明指出,要提高文化產品有效供給,首先要堅持社會效益優先,提高文化產品的思想文化內涵,提高創意水平和水準,讓消費者受到思想的啟迪。
對此,“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推進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實施重大文化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為全體人民提供昂揚向上、多姿多彩、怡養情懷的精神食糧。”
中國動漫集團發展研究部主任宋磊分析指出,以動漫為例,從供給內容上看,有文化含量、情感含量、藝術含量的國產動畫作品仍然是鳳毛麟角。“一方面,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簡單模仿日本、美國動畫的作品;另一方面,以庸俗惡搞為主要噱頭的動畫作品依然大行其道,沒有真正把中國文化精髓用藝術審美、故事情節、商業規劃展現好、包裝好。”宋磊告訴記者。
在宋磊看來,我國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實現從供給數量到供給質量轉變,從供給產品向供給文化轉變,從供給作品向供給功能轉變。“要更加用心去思考并實踐如何在作品中融入文化含量、情感含量、藝術含量,這樣才能做到從供給側角度給市場一個持續消費的理由。”宋磊說。
“可以看到,我國目前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在不斷增長,但不能只強調數量增長,還要強調文化產業在質量上的內涵式發展、科學有序發展。”張曉明指出。
2.從供給側到需求側:調整文化產品供給結構
【數據】 統計顯示,2011年,我國數字出版產業營業收入為1377億元,占當年新聞出版業營業收入的9.5%;2015年,數字出版總體產業收入超4400億元,占比達20.5%。我國數字閱讀產業規模自2011年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期,伴隨移動智能終端的普及,2015年數字閱讀市場發展勢頭趨于平穩,預計2016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01億元。
數字出版井噴背后,是數字閱讀漸漸成為很多人習慣的客觀現實。
隨著技術手段日新月異,傳統出版物正從紙質載體迅速向數字化載體轉移,通過手機、PAD、電腦等閱讀成為人們日益習慣的閱讀方式。
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已近3億,并繼續以較快速度增長。數字閱讀以輕量化、多屏化、便捷化等優勢,占據人們越來越多的閱讀時間。同時,數字出版業的產業化程度日益提升,成為千億級規模的龐大產業。
雖然技術進步速度迅猛,但目前數字閱讀仍面臨“碎片化”“低齡化”“膚淺化”等問題,要在“讀屏時代”兼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迫切需要從供給側實現改革創新,提升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
數字出版面臨的問題并非個案。面對發展現實,我們不禁要問,文化消費不足,是因為供給不夠嗎?從各類文化產品的產量來看,似乎并非如此。
據統計,目前,我國電視劇的制作量、播出量和收視人群已多年穩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國故事影片產量618部;動畫片產量年均20萬分鐘,在世界遙遙領先,比日本高出近一倍。數量如此龐大的文化產品,為何還無法滿足公眾需求?
在《瑯琊榜》制片人侯鴻亮看來,我國制作的電視劇中,幾乎有一半沒有播放平臺,而能播出的一半里又只有50%可以盈利,其中,只有少數電視劇能產生比較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專家表示,海量的產品不能全部轉化為有效的消費需求,其中還存在著大量的無效供給。有數量缺質量,供給側存在結構性失衡,現有的文化產品供給依然無法讓消費者解“渴”。
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正經歷結構調整,但轉型升級步伐依然較慢,規模小、集中度低、技術支撐不足。目前我國有500多家出版社,每年出版圖書40多萬種,庫存積壓嚴重。2015年,我國影視制作機構共生產電視劇394部,但播出的數量卻遠遠少于這個數字。
“要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文化需求,迫切需要轉變思維方式,調整文化產品供給結構,改變文化產品的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問題。”張曉明指出,要推動文化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文化改革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真正起到引領文化消費、提升人們精神追求品質的作用。
3.從“互聯網+”到“文化+”:提升新型文化業態比重
【場景】 跳舞機大小的圓形平臺上,5個人背對背站立,頭部包裹碩大眼罩,握著手柄的雙手略顯異樣地舞動著——在這個名為“野戰排”的多人聯機VR平臺上,游戲玩家正沉浸于一場身臨其境的“戰爭”。
推出“野戰排”的廣州玖的數碼科技公司董事長梁應滔告訴記者,過去一年間,該公司已在全國多個城市布點近2000個虛擬現實體驗館。
“VR技術是文化產業創新業態發展的一種重要體現。”通信行業觀察家項立剛表示,VR是一個新的文化業態,它的表現形式、表達方式與傳統產業不同。目前,部分文化行業市場漸趨飽和,使得很多企業包括互聯網巨頭紛紛進軍VR產業尋找新的機會。
在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眼中,近年來VR大熱就是文化企業的自我覺醒,它們謀求通過供給側創新,搶占、發掘更大的市場份額,是文化企業不斷創新業態的重要表現。
“目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主要依靠傳統業態,數字類、創意類文化產業新業態拓展幅度不夠,要積極推進業態創新,以創新的產品和服務更好地滿足文化消費需要。”陳少峰說。
張曉明指出,培育新型文化業態要以科技為支撐,以資本為動力,以創意為靈魂,打造一種跨產業、跨領域的不斷發展的新型商業模式。
“當前,推進文化產業業態創新,就是要做好‘兩個+’的文章。”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說,一是通過“互聯網+”,推動文化科技深度融合,依托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科技成果發展數字出版、多媒體、動漫游戲、網絡視聽等新型文化業態;二是圍繞“文化+”推動文化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增加相關產業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拓展文化產業發展空間。
專家表示,從“互聯網+”到“文化+”,實現傳統文化企業升級,符合未來的發展趨勢。互聯網正改變著傳統文化產業的生產和消費方式,新型文化業態給從業者帶來全新的理念和思考,也給文化產業帶來全新的機會和變化。
“未來,在各地文化產業發展中,‘文化+’和‘互聯網+’的滲透和溢出效應將更加凸顯,要更加強調空間聚合和業態融合、重視市場運作和創意引領。”張曉明說,新型文化業態不僅能為區域產業發展帶來新機遇,也能為經濟發展創造新的消費增長點,同時也創造了新的文化產品供給形式,為文化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注入新的動力。
(記者李慧 劉坤)
- 上一篇:
-
夢想從學習開始
已是第一篇
-
夢想從學習開始
- 下一篇: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夢的本質要求
已是最后一篇
-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夢的本質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