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8%的人建議公眾人物要有社會責任,傳遞“正能量” 10月19日,湖北武漢,一名老人突然在街頭暈倒,過路者紛紛伸出援手,有人給他掐人中,有人給他買來熱豆漿,還有人端來蛋酒,用小勺喂給他喝,直至急救車趕來。李響攝 據新華網報道,揚大附中17歲中學生徐礪寒放學途中,不小心撞壞一輛寶馬車的后視鏡,他見車主不在,留下了一張紙條,致歉并寫下聯系方式希望賠償。車主見后大受感動,不僅不用他賠償,還將紙條發上微博“傳遞正能量”。另據瀟湘晨報報道,前幾日一位北京網友的媽媽送了件棉衣給商場門口不認識的看門老大爺,老大爺回贈“秋冬交際收夾襖,強似立春綾羅穿”的詩句,讓網友感嘆“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人們總說現在已是“陌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誠信缺失會極大增加社會運行成本。但當下,向陌生人傳遞善意的事件也在不斷涌現,讓更多人感受到“正能量”的同時,也愿意自己發光發熱,成為“正能量”的傳遞者。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搜狐網和民意中國網,對315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高達86.7%的受訪者愿意向陌生人傳遞善意。54.2%的人提出,善意是相互的,公民應該加強對陌生人的信任感。 91.0%的受訪者感覺陌生人之間互不信任的情況很普遍 當遇到和中學生徐礪寒同樣的情況,有多少人會主動賠償呢?調查顯示,36.5%的人明確表示“會”,37.1%的人表示“不好說”,只有26.4%的人明確表示“不會”。 看到“誠信中學生”報道時,53.2%的人感到“感動”,認為“小徐充滿‘正能量’”。也有48.0%的人覺得“遺憾”,認為“小徐這樣的人太少了”。10.8%的人覺得“正常”,表示“身邊也有類似的人和事”。 云曉光是內蒙古警察職業學院的一名副教授,他說:“我是一名警察,經常會喊那些打不到車的人上我的車,希望捎他們一段。但是,他們寧肯在寒風中發抖,在雨中淋著,也不肯上我的車。我指我的肩章給他們看,反復說不要錢,他們還是很堅決地搖頭。兩年來,我只載過我的學生和一對從牧區來的年輕夫婦。每當看到人們懷疑的眼光,感到他們的躲避和恐懼,我就非常難受。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為什么越來越遠?” 本次調查中,有91.0%的受訪者感覺,陌生人之間的互不信任的情況很普遍。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副系主任焦國成認為,現在陌生人間的信任程度降低,來自三個方面:第一,最直接的,就是很多人都不同程度地上過當。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了很多利用他人好心做壞事的人,讓人不得不冷遇陌生人,降低上當風險。第二,我們正在經歷社會轉型期,人員流動性大,人與人之間的監督變弱,失信成本太低。原來的熟人社會,世代生活在一個村子,彼此熟悉,所言所行都需顧及后果,失信成本就非常高。第三,思想上,很多人受利己主義、個人主義的影響,做事不從社會群體和諧的角度出發,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疏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