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是慈善的生命線,透明也是偽慈善的掘墓人。日前,媒體曝光了深圳阮女士一家每年向江西某貧困生捐款400元變40元的事情,從而再度引發人們對于慈善,尤其是對官辦慈善的不信任,對截留者的極大憤慨。 據悉,20年前阮女士的母親參加了深圳和井岡山地區“手拉手”助學活動,在聽說每年捐400元就可以讓一位貧困生免于失學的遭遇后,連續六年向社區提供的地址匯去了400元。但實際情況卻是,這位陳姓的貧困生第一次收到的款額是20元,此后每年獲得的捐款為40元。這一截留捐款的行為直到最近因為雙方見面聊起,才被阮女士一家獲知。事情曝光之后,經過江西當地媒體的核實,已經確認每年400元的捐款縮水為40元的事實無誤。 抽象地來看,這當然是一起個案。不管截留90%的捐款的行為有多么惡劣,卻并不能因此指責整個慈善界的混亂。但如果考慮到中國慈善剛剛經歷了過去兩年巨大的公信力滑坡,目前尚處于元氣不復的狀態,那么這一起小小的,甚至是過去了十幾二十年的丑聞,對于官辦慈善的信任沖擊依舊不能小視。 在不信任的基礎上,公眾對于“小丑聞”也會變得愈發不能忍受,甚至會放大事件的惡劣程度,這一點從媒體報道的用詞和微博上網民的反應就可以得到印證。更何況,除了郭美美、盧美美這樣的重大慈善丑聞,在中國的社會里歷來不乏各色慈善丑聞。 從官員到老師,每一個經手人都可以成為其中的截留者。這其中,所有人都明白截留善款是錯誤的,但需要區分的是,有人是明知沒監督才鉆了空子,而有人則缺乏監督的概念,認為“上面”來的錢自然可以由自己統一調配。前者以捐款的組織者、官員居多,后者則常常以校長老師為主。 不管是哪一種情形,其背后都有深厚的文化土壤支撐其行為。但對于步履蹣跚的中國慈善而言,要挽留和積攢慈善的公信力,重塑一套新的監督模式幾乎是唯一的出路。具體而言,留住信息化時代公眾的信任,最重要的就是去迎合信息化本身,即通過及時公布捐助過程中的信息,來獲取關注者的信任。正所謂公開是監督的前提,沒有信息公開就沒有監督的可能。 400元捐款變成40元,這一起丑聞的不斷擴散和發酵已經成為一個既定事實。盡管事件并非發生在最近,但信息化所揭開的慈善黑幕,還是讓中國慈善業不得不繼續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債務。歷史當然不能一筆勾銷,對于中國慈善界而言,如何妥善地面對每一起過往的丑聞,如何盡職于當下的每一筆捐款,最終關乎的是中國社會的正能量能否實現厚積薄發、峰回路轉。(南方都市報社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