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家鄉發展,還是繼續到北上廣等大城市打拼?”春節過后,是去是留成為許多青年人的現實糾結。近日,有權威媒體調查后得出結論:勞務輸出大省回流人數增多,80、90后,仍愛北上廣。從前幾年風行一時的“逃離北上廣,回鄉安放青春”,到現在用腳投票的“重返北上廣,自己創造未來”,這一社會現象在被媒體廣泛報道的同時,更應引發我們的深思:如何讓家鄉安得下夢想? 曾幾何時,一線城市高企的房價、職場競爭的壓力、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甚至擁堵的交通、嚴重的沙塵和霧霾都成為不少青年人“逃離北上廣”的理由。“回家鄉去,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也曾讓許多漂泊游子怦然心動。 家鄉的天更藍,家鄉的人更親,但家鄉也有家鄉的煩惱。在小城鎮,鄉土情愫氤氳的熟人社會中,受利益固化、階層固化、觀念固化的影響,“拼爹”、“找關系”的現象屢見不鮮,大到找工作、提拔任用、子女入學,小到上醫院看個頭痛腦熱、辦個證件執照……往往都難以突破關系的藩籬、人情的桎梏。因而,與在大城市“生活節奏快、工作任務重、生存壓力大”的焦灼相比,“逃離北上廣”的許多青年人在退居二三線城市、縣城或村鎮后,對普遍存在的“不公平競爭、沒有創新、機會很少、看不到未來”感到失望。因而,有人發出“家鄉回不去了”的感慨。 對于許多青年人而言,繼續在大城市打拼,屬于戶口上的異鄉人;留在家鄉,卻成為精神上的異鄉人。 實際上,許多人之所以選擇艱難的“重返北上廣”之路,與其說是留戀那些鱗次櫛比的高樓、閃爍的霓虹燈和繁華的街景,毋寧說是向往更公平的發展機會、更好的成長環境、更強的生命張力。正因此,在中央推進城鎮化的決策中,“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的理念引起強烈共鳴。 推進新型城鎮化,人才因素至關重要。而中小城鎮要想吸引、留住人才,一方面,要從市場經濟秩序著手,培育更多市場意識,讓“屬于資本的回歸市場”,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斬斷灰色利益輸送鏈條,凈化經濟運行的環節,讓就業、創業不再艱難;另一方面,要從法治秩序著手,涵養更多規則意識,讓“屬于權力的回歸法治”,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規范權力運行機制,從源頭上治理“拼爹”、“拼權”、“拼關系”現象,構建公平、有序的競爭環境,營造“能者上、庸者讓”的氛圍,為有才華者提供更多施展的舞臺,為能干事、想上進者鋪就進步的臺階。 “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數百年前北宋詩人蘇軾的詠嘆,正是現代中國青年一代遷徙圖譜中兩難抉擇的答案所在。“有夢想,有機會,有奮斗,一切美好的東西都能夠創造出來”,唯愿這激越的聲音在更多人的家鄉落地,讓家鄉安得下青春躁動的夢想,而這,需要我們付出更多努力。(林雍)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律己要嚴 為民要實
已是最后一篇
-
律己要嚴 為民要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