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文化產業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的必然選擇,也是改善民生、擴大消費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各地不斷創新文化金融發展模式,推動文化產業與金融資本的有效對接,為實現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作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但我國在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建設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金融服務創新模式相對單一,缺乏針對銀行的激勵機制,資本市場融資門檻過高,文化產業價值評估比較困難,文化金融服務平臺建設滯后等。這些問題制約著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為更好地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建議從多方面努力: 加強文化市場體系建設,拓寬文化企業多層次資本市場融資渠道。建議借鑒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產融結合的經驗,積極拓展私募基金等直接融資渠道。積極創造條件爭取間接融資,建立擬發債企業項目儲備庫,擴大文化企業債券發行。通過設立政府文化創業產業投資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投入文化產業發展。搭建文化產業股權登記托管中心和產權交易中心,在國家現行法律法規框架內,推動文化企業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資和兼并重組等資本運營股權流動和融資工作。 創新財政資金支持政策,發揮財政資金對文化產業的引導作用。應突出重點,加大對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的支持力度。財政專項資金的使用,在堅持規范科學的評審流程前提下,應該由廣泛支持轉變為針對具有引導示范作用的重大項目給予支持;由對全產業鏈支持轉變為針對處于產業鏈發展關鍵環節的項目給予支持;重點支持開展體系建設、服務項目建設和提供生產研發空間與基礎設施服務的項目等。逐步降低財政資金無償資助的比例,增加有償使用的比例。政府財政資金應更多的用于支持原創內容生產,并提供低成本的公共性服務,協助企業開拓市場,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 加快文化產業投融資服務體系建設,打造“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建議盡快開發完善全國性的文化產業綜合服務平臺,不斷整合資源,創新機制,加強協調,促進文化產業走上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通過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為文化企業和投資者提供集資源整合、行政審批、投融資服務、原創作品采購與推廣、規劃建設、市場建設、產業融合、重大項目落地、招商引資、文化人才服務、國際交流與合作、企業信用、法律服務等功能于一體,覆蓋“線上線下+移動終端”的一站式辦公服務,進一步提升政府的服務水平和服務效率,優化文化產業發展的環境。 優化文化產業投融資環境,為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營造文化金融發展的法律環境,為文化發展提供法制保障,特別要注重結合各地實際情況,把中央層面的法律法規具體化、細則化。創新開發豐富的金融衍生品和保險產品,探索建立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的多層次貸款風險緩釋和補償機制,由政府財政、擔保公司、貸款企業共同出資,為企業貸款提供風險補償機制。推動建立無形資產評估和轉讓體系,建立由專業人才組成的評估機構,對無形資產的評估、轉讓等提供專業服務,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金融環境。(嚴以新 致公黨中央副主席)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社會心態研究視角下的社會凝聚力
已是最后一篇
-
社會心態研究視角下的社會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