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超市”如何避免一陣風?
在廣西柳州,有一種遍布社區街道的特殊“超市”。只要社區居民提出需求,志愿者便會上門提供各類專業化的志愿服務,這便是被當地人稱為“雷鋒超市”的志愿服務站。(4月7日《中國青年報》) 這條新聞很容易讓人與新近的另一條新聞聯系起來看,這就是在無奈中喊停的鄭州“愛心饅頭”,喊停的原因是送饅頭遭冒領,獻愛心反挨罵,店主太傷心! 筆者認為,除去同為愛心傳遞這一特征外,“雷鋒超市”不同于“愛心饅頭”的是,后者是一家個體經營戶的行為,在道德環境尚不足備、官方和社會協同給力還不能達到默契的情況下,送人饅頭,不一定都能像送人玫瑰一樣手留余香,甚至反而無端地背上罵名。熱氣騰騰的“愛心饅頭”,最終以令店主傷心而退場,正說明了這一點。 而前者是由團市委管理框架下的群眾性服務,并且這項服務已經建立了包括《建設方案》、《建設、管理和考評辦法(試行)》等在內的一套制度。但是,作為一項廣覆蓋的公益性事業,“雷鋒超市”要堅持長效并贏得群眾認可,仍有深入探討和不斷完善的必要。 我這里有兩點提醒:一是要防止“雷鋒超市”與已經日趨成熟的家政服務、衛生保健服務、安全防范服務等社區服務,形成同質化競爭。“雷鋒超市”在功能定位上,應該是對現有成熟的社區服務的一種有益補充,而不是替代。 二是要完善制度保障,防止“雷鋒超市”人走政息。“雷鋒超市”要接好市井民生的地氣,實非一日之功,而是一個常辦常新的過程,會面對許多新問題、新情況。如果制度沒有準備好,不能管長遠,而只是寄托于團市委班子甚至只是“一把手”個人的努力,那就很能保證行得遠,傷心退場,也未可知。因為人走政息的為政實例,人們已經見得不少,這樣的擔心并非多余。(印榮生)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媒介新變與“網絡性”
已是最后一篇
-
媒介新變與“網絡性”
責任編輯:章 馳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