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厚滋養,化解市場經濟中的道德悖論,使道德成為市場經濟的正能量,這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 從“厚德載物”到“厚德載市場經濟” 習近平總書記今年2月24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構建具有強大感召力的核心價值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關系國家長治久安”,“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 市場經濟不斷給我們帶來“財氣”,也形成無所不在的“地氣”。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能不接好這個地氣。一個以利益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價值體系和作為其反映的價值觀念體系,必須回應全社會的利益關切。對于發展市場經濟過程中社會上出現的道德滑坡、信任缺失、腐敗時現的現象,如果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不能對癥下藥、刮骨療傷,而束手無策任其病入膏肓,就沒有說服力、缺乏生命力。 搞市場經濟,不是要搞“市場社會”。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不是要使市場在社會生活中也起決定性作用。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市場經濟無德,也搞不好、搞不成。“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所以能席地而來,浩浩蕩蕩,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厚德”載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中每一“經濟人”都追求利潤最大化,由此激烈競爭,優勝劣汰,效率大增。貨幣成了一般等價物,價值規律驅使人們不斷追求和積累商品價值。市場經濟當然要講效率。但如果“一切向錢看”,就會把精神、信仰一概物化,把誠信、道德統統拋棄。手持利益這把“雙刃劍”,身處社會這個共同體,就需要堅守底線、明晰邊界,有所為,有所不為。經過了個人利益的覺醒、市場經濟的洗禮,如何把經濟沖動與道德追求、把物質富有與精神高尚成功結合起來,檢驗著我們社會的文明程度,也關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成功程度。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諾斯說,一個有效率的市場制度,除了需要一個有效的產權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還需要在誠實、正直、合作、公平、正義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這個市場。因此,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后面,還有“良好道德的人”對市場的決定性作用。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落實到成功建立現代市場經濟發展所需要的“市場倫理”,把“資本”的沖動與“誠信”的建構成功結合,形成一個與現代市場體系配套的,勤勉做事平實做人、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構建和遵循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和行為規范。 中央《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明確指出:“確立經濟發展目標和發展規劃,出臺經濟社會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開展各項生產經營活動,要遵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做到講社會責任、講社會效益,講守法經營、講公平競爭、講誠信守約,形成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政策導向、利益機制和社會環境。與人們生產生活和現實利益密切相關的具體政策措施,要注重經濟行為和價值導向有機統一,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有機統一,實現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良性互動。建立完善相應的政策評估和糾偏機制,防止出現具體政策措施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背離的現象。” 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接地氣——與現代市場體系以及相應的社會結構更加緊密契合,才能夠對準人們思想的共鳴點、群眾利益的交匯點而生生不息,增強對廣大群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生動活潑,進而成為人們自覺的利益訴求和價值愿望而潛移默化,成為人們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總開關而無所不靈。 我們的先人們,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傳統美德規范。中華民族歷來是講道德、守誠信、有文化自信的民族。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中國人重新站起來了,我們更感到自豪,堅信社會主義好。雖然一度有挫折、迷茫和混亂,但經過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位,人們生活條件得到大幅度改善,國家綜合實力快速進步,我們更應該講道德、守誠信,全民族精神更振奮了。但我們現在遇到一個新的課題,即進入了市場經濟這樣一個推動人類進步卻充滿矛盾的歷史階段,物質富有起來了,為什么精神反而貧乏?道德到底該怎么搞,人有沒有底線?毋庸諱言,中華民族在走進市場經濟、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也遇到了“迷心逐物”“重利輕義”的挑戰和考驗。發展市場經濟是實現現代化的必然過程,它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卻容易缺少了關照。現代的人們擁擠在高節奏、充滿誘惑的現代生活中,人心浮動,沒有片刻安寧。欲望在吞噬理想,多變在動搖信念,心靈、精神、信仰在被物化、被拋棄。不少人好像得了一種“迷心逐物”“精神缺鈣”的現代病。如果失落了對自身存在意義的終極關切,人,靠什么安身立命?安身立命即“生命的安立”,作為中國文化的傳統話題,不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儒釋道的通義。這一話題可演繹為關于生命的三條約定:熱愛生命,追求幸福——這是安身立命的基本約定,也是今天現代化的動力;尊重生命,道德約束——這是追求幸福的集體約定;敬畏生命,終極關切——這是追求幸福的未來約定。現代化和市場經濟不斷放大、滿足著安身立命的基本約定,但也難免刺激、放任個體對物質享受的過度追求,不斷洗刷甚至消解追求幸福的集體約定和未來約定。于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近利遠親、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損人利己,甚至“要錢不要命”的道德失范現象,反而在促進生活提高、人類進步的現代化浪潮中沉渣泛起。 因此,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接地氣,必須解決好厚德載物、厚德載市場經濟的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要“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信任去哪兒了 聚焦轉型期社會的“信任困境”
已是最后一篇
-
信任去哪兒了 聚焦轉型期社會的“信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