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讀新聞 舌 1 舌頭。《史記》:“張儀謂其妻曰:‘視我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2 指言語。《論語》:“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說文解字》曰:“舌,在口所以言也,別味也。”這個解釋,很簡單,也很精準。“舌”有兩個基本功能,就是說話和別味。在《說文解字》中,上面是個“干”,下面是個“口”,清儒段玉裁認為,“干”就是“犯”,“沖擊”之義,所以“舌”就是“言犯口而出之,食犯口而入之”。實際上,從甲骨文來看,下面是“口”沒錯,但上面卻不是“干”,而是伸出口的“舌尖”,像口舌之形。 雖然中國美食源遠流長,名滿天下,但是漢語中關于“舌”的別味功能的詞語或表達,卻不多見;倒是“說話”這一功能,在我們的語言中留下了深深烙印。比如,古代的翻譯官叫“舌人”,授徒講學謀生為“舌耕”,激烈爭辯叫“舌戰”,言辭犀利傷人于無形叫“唇槍舌劍”,說出的話無法收回叫“駟不及舌”。“舌頭”可以謀生干祿升官,可以毀人傷人殺人。以至于口佞如張儀者,被楚人“掠笞數百”之后,還開玩笑地問其妻曰:“看看我的舌頭還在不在?”只要“舌”在,一切都在。 《漢書·酈食其傳》中有一句名言,叫“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現如今的我們,往往忽略前一句,而躺在后一句上,或炫耀中國美食不可抗拒的獨特魅力,或寬宥自己是有一個著無比挑剔的舌頭的“吃貨”。4月18日,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開播,相比于第一季,人文情懷愈加升華,鄉愁成為著力渲染的主題。美食生態,特色食材,奇絕美味,中國元素,華夏味道,在讓我們舌尖翻香的同時,更讓我們從中領略傳統的智慧,仰視那些尋常的身影。 “舌尖上的中國”傳播著我們的飲食文化,同時也在刁鉆著我們的胃口。我們常說,好東西吃多了舌頭就變刁了,只是變刁了的舌頭要想再適應粗茶淡飯,似乎不那么容易,恐怕非意志堅定或重拳出擊而不可得。近日有媒體報道,某央企中層在深圳公款宴請朋友,“紅酒喝了六瓶,是法國產八幾年品牌紅酒,每瓶12萬元,總計72萬元,再加上白酒菜肴幾十萬元,總計花銷約120萬元左右。”“舌頭”刁到這種程度,驚得很多人舌頭伸出去差點兒縮不回來。《2014中國餐飲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高檔餐飲嚴重受挫,出現了近10年來的首次負增長。口舌之欲不能為所欲為了,舌尖上的酒店也該尋找正確的出路了。 《舌尖上的中國》熱播,但以一“舌”品中國,時下卻有多番滋味。舌尖上的中國,不應該是奢靡的中國;以食為天的中國,更應該是安全的中國。當然,我們也不能忘了,還有一個民眾用舌尖品評、口碑傳播的中國。(李計偉 暨南大學華文學院教師,語言學博士) |
- 上一篇:
-
莎士比亞與最炫民族風
已是第一篇
-
莎士比亞與最炫民族風
- 下一篇:
-
告別特權車牌不能玩“假摔”
已是最后一篇
-
告別特權車牌不能玩“假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