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個人倡導環保,機關企事業單位有著天然的優勢,往往能夠四兩撥千斤,也容易將約束和激勵用于實踐,促使“單位人”更快地提升社會需要的環保意識,并將意識轉化為習慣性的行為 不久前,清華大學復活“僵尸自行車”、免費發放給師生使用的新聞一經媒體報道,受到了各方贊譽。大學里的廢棄自行車被稱為“僵尸自行車”,這些自行車并非完全不能再用。清華大學動員志愿者,通過拆裝整合,首次復活了500輛廢棄自行車。筆者并不想過多贊譽這件事本身對環境的貢獻,倒更想說說校方在廢物再用過程中發揮的作用。 可以斷言,如果沒有校方出面,這些“僵尸自行車”不僅一直還僵著,而且數字還會不斷擴大。由此聯想到一位朋友的煩惱:眼見著單位的紙張和其他垃圾都往一個箱子里扔,她心里總是很著急。她認為由她倡導大家把紙張和其他垃圾分開,也不太合適。“盼著單位能主動這么做,其實很簡單,就是放兩個垃圾箱,把紙分出來就行。”可單位一直沒有關注到這個問題,她的煩惱也一直在持續。 沒有理由指責朋友缺乏責任感,倒是覺得這些事情由單位出面倡導效果會更好。也因為朋友的煩惱,筆者常常會有這樣的疑問:主管垃圾的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辦公區垃圾分類了嗎?主管危險廢物的環境保護部的廢燈管有沒有送去危廢中心?倡導綠色出行的交通委員會有沒有鼓勵自己的員工綠色出行?產生這樣的疑問,并非懷疑職能部門的工作能力,而是想搞清楚肩負環境保護重任的單位,他們自己有沒有拿出切實的行動。 環顧我們身邊,主動破壞環境的人還真不多。但和我的朋友一樣,即使有著良好教育背景、本身不乏環保意識的人,想讓他們前進一步,成為環保先鋒,似乎又很難。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這與環保需要約束與激勵的特質有關。環境保護的約束和激勵當然首先應該來自社會,但在目前社會意識尚未達到環保要求的前提下,單位應該承擔起這樣的責任。 如此一來,是不是高估了單位的作用?其實,如今相當多的人還是“單位人”,單位作何要求,擁有怎樣的文化,對員工的思想行為都會產生不同的影響。相對于個人倡導環保,機關企事業單位有著天然的優勢,往往能夠四兩撥千斤,也容易將約束和激勵用于實踐,促使“單位人”更快地提升社會需要的環保意識,并將意識轉化為習慣性的行為。 也許有人認為,讓單位做環保,是給單位添麻煩。筆者認為,無論是機關、事業單位還是工商企業,都有保護環境的責任,這樣的責任不僅表現為少給環境添負擔,也表現為單位的環境意識以及員工的環保行為。 單位做環保,其實并不難。拿朋友的單位來說,多放個垃圾桶真是個簡單的事,卻能達到資源回收、環保意識培養的多贏效果。再比如,鼓勵員工將家中的廢舊燈管、過期藥物、手機電池等危險廢物拿到單位,積攢多了,由單位聯系相關部門處理,比個人處理要簡單得多。 單位的環保行為,也需要激勵?!皭蹏l生先進單位”“綠化先進單位”“消防安全先進單位”,不少單位的大門前有許多這樣的牌子,說明大家以此為榮。有關部門不妨也設立個“綠色單位”的獎項,鼓勵單位節能、環保,讓各單位以綠色環保為榮,更好地行動起來。(孫秀艷)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為“垃圾市長”贊一個
已是最后一篇
-
為“垃圾市長”贊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