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閱讀 鄉愁是精神發酵與沉淀后的記憶結晶,經過人生不斷汰漉,這些晶體就成為一種相對可靠的精神光照 傳統自身具有很大的煉化功能,人類的進步是依靠對自己已經走過路程的再認知,來螺旋上升的 創新,是對傳統最好的繼承方式。是一種化蝶,有時甚至是一種涅槃,但不是搗毀,不是“非此即彼”“有我沒你”的“破立”關系 我們的許多傳統是可以放大并廣為傳播的,關鍵是看我們有沒有珍視與推廣自己文化傳統的信念 傳統,在某些時候或者某些事情上,聽上去似乎不是太鮮亮的字眼。但傳統又不以任何人的意志為轉移地頑固存在著,人類生活,不管你是東方還是西方,南方還是北方,都須臾離不開傳統的滴滲、內化與外部的圍追堵截,也可以說,人類永遠生活在傳統之中。 當我們拿起第一塊尖利的石頭開始狩獵,開始切碎準備果腹的粗糙食物時,傳統就開始了。甚至更早,那只是我們知之甚少而已。而當人類由生存需要所自然聚攏的社群,逐漸發展演化成一個又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時,傳統就比那些厚之又厚的固若金湯的城堡、城池,更根深蒂固地扎根并漫延在這塊大地上。我們已經無法找見老子《道德經》的“手稿”,也無從陳列孔子“韋編三絕”的那套《易》,還有他苦修《春秋》的那張書桌,但并不影響老子、孔子的文化精神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同樣,與他們幾乎同時代誕生的古希臘圣哲們的物質遺跡,也僅剩下并不宏大的演講廣場了,但他們的精神傳統卻被年復一年地放大到比那些廣場大出不知多少倍的生命版圖上。這就是傳統的奇妙傳承方式與神奇的放大效應。當人類生活對某一種傳統精神與生活方式特別認同或需要時,那種傳統就會被無限放大。比如,人類最早是把同類的遺體拋尸荒郊,有一天,有人從親人的遺體旁路過,動了惻隱之心,就用泥土掩埋了暴尸。這種人性的萌芽,逐漸發散開來,直到后來在戰場上,那些懷著人道主義情愫的軍人,有時甚至會很尊嚴地掩埋追殺了很長時間的死敵。傳統,就這樣把人類帶到了越來越理性、越來越理解同類、尊重同類,也越來越適合共存的適當境地。因此,傳統其實就是我們生命中截至目前最信任最可靠的搖籃。 鄉愁是永遠的生命搖籃 鄉愁,小到一個村莊,一個集鎮,一個城市,大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那是遠離后,才不斷放大著的概念。所謂鄉愁,就是我們生命的胎記,精神的搖籃,更是在那里獲得了諸多生命傳統浸潤后,一旦撕裂,就會焦灼不安。在詩人余光中那里,“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我們即使擁有再顯赫的地位和財富,都無法抗拒鄉愁的侵襲,有時是淡淡的,有時是撕心裂肺的。玄奘“西天取經”,一去十七年,甚至已獲得佛界至尊地位,但鄉愁還是讓他背負著657部經卷,毅然返回大唐。那些落難他鄉的游子,就更是可想而知的痛徹肺腑了。蘇武被匈奴拋向北海,“臥嚙雪,與旃毛并咽之”,“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十九年受盡凌辱,卻最終手持符節回到祖國,那份鄉愁已成為這個民族精神隧道中最深沉博大的吟唱。因此,所有鄉愁其實都在不斷延伸著我們的傳統,讓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因此而掌握了前行的路向與動力。 我們之所以有鄉愁,是因為鄉愁總是喚醒我們最美好的記憶,無論走到哪里,我們都會想起家門口的那棵老樹,還有樹上的鳥窩,以及總也鳴叫不停的蟬蟲;記著奶奶給兒孫們總也分發不完的那個神秘的食品盒;還有母親總也清洗不完的衣裳、碗筷;甚至還記得父親在某個下午,因為自己偷懶,而狠狠掄了自己幾下的那根掃帚棍。多少年以后,奶奶分發食品的記憶,成為我們公平為人的起點;而母親已化作我們勤勞、忍耐的秉性;父親那一掃帚棍,讓我們終生銘記,懶惰與不勞而獲,是會同灰塵一樣被打掃掉的。保護記憶,保護傳統,其實就是保護我們生命行進的密碼,這些密碼一旦丟失,我們的行為,就有可能形成斷裂。因為生命起點的那些精神刻度,會成為越勒越深的人生印痕。鄉愁,是一種精神發酵與沉淀后的記憶結晶,經過人生不斷汰漉,這些晶體就成為一種相對可靠的生命精神光照了。 因此,保護鄉愁,是保護傳統的開始。只有真正擁有傳統,我們才能把握住明天的行進路向。鄉愁,有時頗似我們的一根精神拐杖,一旦丟棄,也許我們就有些不會走路了。 傳統煉化我們的生命價值 如果沒有傳統積累,我們的生命,可能永遠也不會擁有如此廣泛的價值意義。很多時候,生命甚至是超越了生命本身的意義而存在。比如司馬遷,生命已經消亡兩千多年了,但由他帶給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傳統,卻歷久彌香地匍匐在人間大地上。我們之所以要重視傳統,就因為傳統是經歷了漫長的檢測過程,而最終讓人們產生了共鳴的一種精神氣質。就像家風,有時是經過幾代人才形成的一種帶有整體風格的生命景觀。而這一切,都是用時間長度來加以凝練概括的。也就是說,傳統和歷史就是最后那一句探明和凝結了真相的話語。 因此,傳統是比當下更靠得住的已知生命過程,它就像一顆千年老樹,年輪里盛裝的生命信息,已足夠讓我們認清它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發展趨勢。當然,傳統也會因積存太厚,而使我們背負太重因襲,而踽踽難行。人類認識自己的過程,將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終生,這個“認識自己不易”的恒久過程告訴我們,傳統的不都是具有優秀傳承性的,受人類階段性與自私、狹隘等天性的局限,也有許多傳統,是對同類有掠奪性、進攻性甚至直接殘害性的。比如奴隸制度,美國直到十九世紀中葉才廢除,在某些白人眼中,至今也還保留著歧視黑人的傳統。還有我們自己延續了上千年給女人裹小腳的傳統等等,雖然已被歷史塵封,但在千年以上的演進過程中,也都曾是一種渾然不覺罪惡丑陋的集體無意識狀態的傳統習慣。 好在傳統自身具有很大的煉化功能,人類的進步是依靠對自己已經走過路程的再認知,來螺旋上升的。人類克服自身的局限與陋習因襲,不是通過風雨雷電和其它猛獸的外力作用來完成的,而是在一次次挫折、悲苦、無望甚至毀滅中來完成的,因此,傳統給我們最偉大的昭示是:人類是有希望改正自身已普遍認識到的那些錯誤和弱點的。 創新是傳統最好的繼承 人類的任何精神傳統,都是靠不斷創新來累進綿延的,一種生活方式或一種精神現象,如果得不到普遍關注和效仿,那么這種東西一定是會消亡的。傳統之所以成為傳統,就在于它是已被前人系統化處理過的智庫,有許多人樂于傳承和效法。比如孔子的精神,就是因為有太多的人覺得這種精神是能夠解決生命困惑和家國疑難,才被不斷重新解讀,并根據當下需要進行合理發展,而最終才有了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如此豐博的儒家傳統文化。從孔子到孟子、荀子、董仲舒,再到程朱理學,到王陽明,直到新儒家,那是怎樣一個演變創新過程!如孔子本人,那么崇尚周文明,但他也對《詩》《書》《易》《禮》《春秋》這些傳統經典進行了全面整理。因此,真正的繼承傳統,恰恰是對傳統的創新過程。亦如秦腔有一個表演大師叫李正敏,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他的演唱被稱為“時腔”“新腔”,曾遭業內非議、詬病,但今天秦腔界已譽他為“秦腔正宗李正敏”了。京劇大師梅蘭芳也是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的,可見傳統是一種沉淀后的澄明與確認,任何傳統都是在裹挾了歷史時尚后的壓榨與提純。 創新是對傳統最好的繼承。是一種化蝶,有時甚至是一種涅槃,但不是搗毀,不是“非此即彼”“有我沒你”的“破立”關系。對于傳統,尊重,珍視,端詳,是人類晚輩對先輩應有的恭敬態度。如果人類科技不進步,或者進步十分緩慢,那么已知的傳統智慧,是足夠我們應對現實的。但人類科技知識的發展速度,讓我們目瞪口呆。石器時代到青銅時代,經歷了數百萬年,由青銅時代向鐵器時代演進,就只經歷了數千年,而當萊特兄弟將一個飛行器勉強推上天空僅飛行59秒后的十幾年間,英、德、法就將十幾萬架飛機送上了天空。同樣,誰也沒想到,上世紀40年代發明的計算機,當時的體積要占一間房大,僅幾十年間,這種東西已經網及世界各個角落,幾近成為人類生活的總開關,并被普通人玩于股掌之間了。科技與知識的進步,強逼著我們重新審視傳統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不創新,已是寸步難行了,創新才是傳統發展的真正生命引擎。任何創新,最終都將匯進歷史傳統的滾滾洪流中,因此,創新是傳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講述優秀傳統得理直氣壯 也不知什么時候,人類就被宣告進入“地球村”時代了,然而,這個村子里卻因文化價值觀念的不同和利益索求的各異,又讓大炮和核武器這些要命的東西,把村里搞得壁壘森嚴。既然是一個村的人,架什么炮,拿什么核武器嚇人呢?尤其是,憑什么不聽話、不順眼了就要“大打出手”呢?這就讓我們又要回到文化問題、傳統問題和價值觀問題。這個村子如果只有西方的傳統,而沒有東方的傳統,只有西方的價值觀,而沒有我們的價值判斷,那么這種“全球化”最終只會西方完全化掉東方,只讓一種強勢歷史與傳統永續存在。 與世界接軌,首先還是要找到人類的傳統共性。有人認為未來世界的真正相互認同、融合,將從“全球倫理”開始,只有人類共同倫理價值被認同,才可能相互凝視,并愛撫起來。關鍵就在這個人類“共同倫理”價值的標準是什么?由誰來制定?當我們把傳統一股腦兒拋向腦后,而不戰自潰地照單全收別人的傳統,別人的文化密碼,別人的價值取向,別人的生活方式與行為范式時,其實我們就失掉了構建“共同倫理”的機會與資格,而中華民族在倫理價值上的傳統累積,是能夠給人類當下與未來提供十分豐富的精神營養的。 中華文化傳統從來也不是固步自封的,素有向世界學習的傳統,無論佛教文化在中國的興盛,還是“五四”以后對科學民主精神的汲取,以及改革開放后對世界新的思想觀念的廣泛吸納,都顯現出了博大的融會貫通胸襟,但無論怎樣汲取,怎么貫通,主脈、主根仍是不能動搖的。因為我們沒有理由放棄一個唯一沒有中斷的人類文明板塊的文明傳統演進,有理性的人類智者,也不應該用強勢話語,去遮蔽甚至涂抹這樣一個文明板塊的赫然存在。我們永遠只能通過歷史和傳統,來探究窺測今天和未來的秘密,并由此把握住人類命運的真正走向。這個歷史傳統越久遠,越值得信賴和依靠。一個對自己、對世界負責的民族,就應該大膽推進經過了歷史傳統反復檢驗過的價值主張和思想觀念。我們參與世界競爭,不僅是經濟的、政治的,更應該是思想觀念的、價值主張的。西方人在傳播推廣自己的思想成果時毫不隱晦,有時甚至后邊是架著槍炮的,我們也就沒有必要在這方面遮遮掩掩、逆來順受了。當然,我們的文化,是沒有把刀架到別人脖子上逼人就范的基因的。 改革開放讓我們積累起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如何更自信自覺地拿自己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去架構我們的精神夢想,而不是擁財富而數典忘祖,斂巨富后拂袖而去。智者、富者、強者、精英,更有責任讓自己賴以成長的土地上的文化傳統,成為人類未來的驕傲。其實,在這個“全球化”時代,我們的許多傳統是可以放大并廣為傳播的,關鍵是看我們有沒有西方人珍視與推廣自己文化傳統的必勝信念,何況,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仁者愛人,天人合一,天下大同,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這些核心價值理念,永遠是人類的終極理想目標,我們當理直氣壯地繼承、創新并推廣之。當下的關鍵,其實就在這“理直氣壯”四字。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在踐行群眾路線中全面深化改革(干部說干事)
已是最后一篇
-
在踐行群眾路線中全面深化改革(干部說干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