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美食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走紅,“舌尖體”旋即風靡網絡。其實,近幾年來,各種各樣的“XX體”一直與各種影視節目、文化事件、明星風波相伴隨,信手拈來便可羅列:如表達憤青情緒的“咆哮體”,甜得發膩的“蜜糖體”,酷似老外說漢語的“梨花體”……更有臨時起意速生速滅的“德綱體”“馬伊琍體”……它們有時就像一種網絡語言接龍和群體文化游戲。這些信息時代的“語言秀”,呈現出泥沙俱下的景象。 民間語文的活躍程度確實令人驚訝。值得肯定的是,無論其間如何魚龍混雜,只要有對漢語言文字或漢語言文學的熱切關注,就有“正能量”存焉?!碍偓庴w”雖然“失之肉麻”,但有溫文爾雅蘊含其中;“甄嬛體”雖然“矯揉造作”,但有禮儀雅致閃爍其間;“舌尖體”雖然不夠口語化,但散文化的“雅句”有助于提升民族民俗文化……假如對一切“流行體”不分青紅皂白地鄙夷鞭撻,并不有利于語言的發展和更新。一種好的語言,應該具有不斷創造和發展的基因,這才能讓“語言活水”活泛起來。給漢語言注入活力因子,筆者持樂觀的態度。 無論民間流行語、詞如何像春韭菜一樣割了一茬又長出一茬,但真正被廣泛和高度認可的并不多。開年之初由百度貼吧發布的網友票選出的“2013年度網絡最流行十大熱詞”,盤點下來,“土豪”高票領銜,“不明覺厲”“人艱不拆”等詞語入圍榜單。如此眾多的“流行熱詞”,到頭來大浪淘沙脫穎而出的也就十來個,并且在這當中還有“極可能淘汰”者。熱詞世界熙熙攘攘,真正“水落石出”而堅挺者,多乎哉不多也。這也是筆者對“漢語自凈”持樂觀態度的原因。 當然憂慮也是有的,而且某種程度還不輕。就流行熱詞而言,其主體是“疑似成語”或曰“偽成語”,但文化與文學含金量甚低。那些流行體語文,也更多的是止于戲仿與揶揄。遺憾的是,盡管形形色色的“熱詞”和“流行體”層出不窮,但多半流于省心省力的急智或腦筋急轉彎,這樣的“創造”,低估了新語言誕生的復雜性,也傷害了語言的純潔性。 在此,筆者竭力推薦《中國漢字大會》與《中國成語大會》這兩檔電視語言節目。漢語言文字的博大精深與豐富內涵,通過對漢字與成語掌握熟練度的博弈,強烈而鮮明地呈現于熒屏上,吸引了觀眾目光,扣動了心弦。這樣的語言普及方式,才是“正道”。當人們對祖國的語言產生極大的興趣與熱愛之情,才會深入其間并感受到樂趣。傳統、繼承和創新,是一個“語言生物鏈”,沒有根底的所謂創新,容易流于淺薄和無聊。新的未必就是好的,有市場未必就一定有價值。 當然,對魚龍混雜的語言亂象也不必過慮,更不必戮力圍剿。“棒殺”太用力,逆反心理反而會讓劍走偏鋒者坐收漁利。適度引導加上語言本身的自凈能力,就會讓眼花繚亂的各種“語、句、體”經歷大浪淘沙。在人們普遍練就的去蕪存菁的火眼金睛下,流行語體一定會各自找到合適的歸屬。(劉巽達)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反腐要有除惡務盡的決心和勇氣
已是最后一篇
-
反腐要有除惡務盡的決心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