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梁思成先生在《大拙至美》一書中,有這樣的一句話:“建筑是歷史的反映,建筑是有民族性的。”而工業建筑作為工業遺存中最具代表性的物證,歷經歲月洗禮,正以嶄新的姿態并夾裹著歷史的回響向今天乃至更遠的明天遠行。 也許,你是將迷人的婚紗照定格在798藝術園區的90后新人;或是將一場現代藝術展開在包豪斯廠房的藝術家;也可能是走進工業博物館緬懷并沉思那段激情歲月的老工人……在創意經濟急促的腳步之下,時尚、創意文化在這個空間里與如今看來有些笨重、粗陋的工業遺存相互碰撞,人們在賞玩之余似乎有了一種時光穿越的臆想。 5月12日——7月14日,工人日報文化周刊策劃的一組以“工業建筑遺產再利用”為主題的系列報道,分別在北京、沈陽、青島、無錫、廣州、上海6地,通過記者采訪、調查等方式,對在工業建筑遺產再利用方面做出有益探索的地區做了一個集中的梳理、比對。圍繞再利用的現狀、原則和方式、支持政策和管理模式、社會效益等方面,探尋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的平衡發展之路。一方面,豐富了讀者對工業遺存的感性認知;另一方面也為城市決策者提供一些如何更好地保護利用工業建筑遺產的思路和方法。而這些報道內容中所呈現出來的些許探索,恰恰迎合了剛剛過去的第9個“文化遺產日”的主題——“讓文化遺產活起來”。 2006年,我國首屆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研討會上,一紙《無錫建議》使得工業遺產登上了中國文化遺產的大雅之堂。時隔8年,我們從工業建筑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這個角度深入進去,而這種探索對于整個工業遺存乃至其他種類的文化遺存來說,或可有見微知著的預期。 仔細探究,我們不難發現,對于文物的保護,“無例外為了古為今用。但用之之道,則各不相同”。首鋼搬遷后遺留的老廠區,正在加速構建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798藝術區依托718聯合廠自發形成當代藝術的集結地;沈陽鑄造廠變身中國工業博物館,以此留住大工業城市的文化記憶;青島百年老廠在續寫啤酒行業“傳道者”的同時,打造適應時代需求的工業旅游樣板;上海將其開發為游憩區、廣場、社區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等市政型開發項目……如今,工業建筑遺產保護與利用大多走的文化創意之路。然而,我們不能把所有的工業建筑都建成博物館、創意產業園、遺址公園,也不能保證改造成型的“保護區”持續運轉良好。 這些共同擁有工業文化符號的建筑,能否在一輪又一輪的城市發展中兼顧歷史意義與城市效率?比如,一些創意園在建成之初的“熱鬧火爆眾人捧”之后,面臨的是“迅速失語鳥槍換炮”;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如何平衡工業建筑遺產的公共性與商業性? 在這組系列報道中,配發的幾篇“工業文明隨想”以相對輕松的筆調將這一問題的關注由國內擴展到有著更多經驗的歐美老牌工業國家,對比之下,相似之處不少,啟發亦不少,比如有一個住進“都市里的村莊”的想法,將個人擁有工業建筑遺產作為一個大膽的設想提出來,這種借鑒于歐洲,以社會資金的介入來參與遺產保護的方式,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些啟示。 同時我們期望,工業遺產保護性再利用盡可能不要側重于商業性房地產開發項目,而是根據不同工業建筑遺產的性質,探索更為合理而廣泛的利用方式,特別是傾向于文化設施的建設,既體現工業遺產特色,又使公眾得到游憩、觀賞和娛樂。 (記者 趙亮)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地方政府應該賠償校車遇難家庭嗎
已是最后一篇
-
地方政府應該賠償校車遇難家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