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的救援畢竟只是應對災害的一個環節,要真正實現對自然災害的未雨綢繆,日常防范必不可少。 8月3日16時30分,云南省昭通市魯甸縣突發6.5級地震,造成當地數百人遇難和上千人受傷。地震發生之后,震中地區又發生特大暴雨、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災害,導致道路和通信中斷,給開展救援工作帶來巨大困難。有媒體指出,震中的房屋多為泥土房和磚瓦房,在地震時損毀嚴重。震源淺、人口密集、房屋抗震性差等因素疊加,是這次地震震級小、傷亡大的主要原因。 災情就是命令。地震發生后,各方迅即投入救援的行動令人印象深刻。習近平總書記迅速作出指示,李克強總理親自趕赴災區指導抗震救災;云南第一時間發動7000余人參與救援,駐云南的解放軍、武警、消防等救援力量克服重重險阻挺進震中,通往震中的便道公路在4日凌晨即告搶通;民政等部門迅速調撥救災物資;在全國各地,人們密切關注救援進展,紛紛為災區民眾捐款祈福。強有力的指揮協調和快速行動,確保了救援工作的有序開展,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地震災害對災區民眾生命財產的侵害。 自然災害的破壞性,不僅表現為巨大的物質摧毀力,更在于其難以預測。在自然災害中尋找規律、總結方法,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經歷過汶川、玉樹等地震災害,我國已經在災害應急救援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快速反應和高效應對的災害處理能力。可以說,這些經驗的積累和運用,已經在本次地震救援中很好地展現出來。但也應當看到,“事后”的救援畢竟只是應對災害的一個環節,要真正實現對自然災害的未雨綢繆,日常的防范也必不可少。唯有“事后”的救援和“事前”的預防雙管齊下,才能在災害面前確保無虞。 應對自然災害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國是一個地質災害高發的國家,而近年來多發自然災害的區域大多地處偏遠,存在地形復雜、交通不便等不利因素。如何建立更加有效的災害防范機制,需要引起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對此,一些發達國家和我國的部分發達地區,普遍把加強集鎮規劃、提升建筑物抗震性作為預防災害的重點,比如,北京市就要求所有民用建筑物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這實際上給建筑物劃下了安全保障的“硬杠杠”,這樣的經驗需要向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普及。 當前,我國正處于城鄉一體化的進程之中。中西部地區經濟水平的提升和物質財富的積累,使得這些地區的群眾有了強烈的愿望和一定的經濟實力改善居住條件,這實際上是推進防災減災工作的一個良好契機。在推進這項工作的過程當中,地方政府部門要加強規劃引導、資金支持等方面的力度,同時地震、規劃等部門需要更加主動地參與建筑設計和改造之中,普及防震減災知識,提供專業技術指導。唯其如此,才能實現抗災能力的“提檔升級”,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周繼堅)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讓“行刑銜接”筑牢食品安全防線
已是最后一篇
-
讓“行刑銜接”筑牢食品安全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