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有120多萬老人,98%是居家養老,約需居家養老護理員4.3萬人,而目前全市持證上崗的專(兼)職養老護理員只有3000人,養老護理員缺口達4萬人!據悉,南京將創新居家養老服務方式,其中,“家屬照料型”模式讓人感覺很新鮮,子女、兒媳在家照顧臥床不起的父母公婆,政府也可以給其發月工資。(《現代快報》10月13日) 應該說,相比各種商業化與社會化的養老模式,養老回歸家庭,其實最自然親和,也更具成本優勢。可以設想,對于老人而言,再專業的護工,其實都無法替代親情的關照,既然如此,以“家屬照料型”養老模式,鼓勵兒女回歸家庭,承擔照顧老人的責任與義務,的確并不能說是將社會養老的責任推回家庭,而對于家庭式養老而言,親情其實本不該缺位。當回家照顧生活困難老人的兒女,還將有工資可領,對于親情養老價值的體認,無疑有望推動親情養老的回歸。對于當下的養老缺口與難題來說,看似不失為一個創新式的求解。 然而,兒女照顧生活困難老人可獲工資,聽來固然令人耳目一新。不過,假如就此認為政府發工資,便能讓“家屬照料型”養老風生水起,讓養老回歸家庭和親情,或許有些過早樂觀。事實上,對于低保、失能等五類困難老人的界定,以及那300元(照顧半失能老人)或者400元(照顧失能老人)的“補助工資”,可以說要拿到條件比較苛刻,但支付額度卻相當有限。究竟能有多少老人符合“家屬照顧型”養老的條件,又有多少兒女會因為三四百元的工資而回家盡孝,顯然還需要打上個問號。 在某種程度上,假如兒女回家養老的工資,連自己都養不起,這樣的模式其實無異于畫餅充饑,能有多少生命力,也就可想而知。不僅如此,子女回家照顧老人可獲工資,卻極有可能催生出套利訴求。既然如何判斷兒女回家照顧老人,并沒有可靠的判據,即便是由老人來簽字認可,出于親情而讓兒女不勞而獲,也并非全無可能。這一兒女養老工資制度最終花了錢卻落空的可能性,倒是不小。 真要推動養老回歸家庭,其實不妨降低門檻,并放寬準入。相比兒女回家照顧老人,鼓勵子女與老人同住贍養,其實來得更加務實和有效。在這方面,包括新加坡、韓國、日本都有相對成熟的制度,新加坡子女與老人同住將獲政府津貼,韓國和老人一同居住的家庭,在購房和稅收上都能夠享受到優惠或者免稅的待遇。日本與老人同住的子女,甚至可以獲得貸款優惠。 鼓勵養老回歸家庭,推動兒女親情養老模式,當然不乏善意,更是養老本意的回歸,但相比噱頭式的為兒女回家贍養老人發工資,倒不如想方設法拉近兒女與老人的距離,為家庭親情養老創造可能和條件,來得更加務實。(武潔) |
- 上一篇:
-
“愛如潮水”流入透明渠道會更好
已是第一篇
-
“愛如潮水”流入透明渠道會更好
- 下一篇:
-
最美孝心少年的“失聯”父母 你們在哪里
已是最后一篇
-
最美孝心少年的“失聯”父母 你們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