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國很多地方都在鼓勵誦讀傳統文化經典,但“療效”參差不齊。或許,從認識、選擇兩個關鍵點來審視這個問題,我們能得到一些啟發。 首先是認識。只有對傳統文化的價值有深刻了悟,才能自覺地去推動它。教育的本質是一種精神活動,在目前的教育實踐中,一些中小學已成為知識的堆積場,一些大學淪為職業的訓練場,而核心價值觀的建構、倫理道德的養成、社會責任感的培育,正成為亟待診療的疑難雜癥。這樣的教育,偏離了初衷。 這種情況下,拿什么養護學生的心靈?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傳統文化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系;教育部也出臺了《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此外,教育實踐也證明,傳統文化為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民族精神資源、倫理資源。經典教育,在養護學生心靈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傳統文化的價值,已越來越受到重視。 選擇什么樣的經典,也影響著傳統文化傳承的效果。中國的傳統典籍浩如煙海,然而學校課時有限,不可能全盤移植。這就需要一個標準。“哲學是否以人為本,政治是否以民為本,教育是否以生為本”,是我挑選范本的標準。不論是諸子百家還是唐宋八大家,也不論是先秦散文還是唐詩宋詞……只要符合這個標準,就足以成為經典教育的優秀范本。 近年來,作為廣州經濟最發達的區,天河區率先將經典教育納入課程管理,實現了教師經典教育全員培訓,建立了專項經費保障機制。我本人也用10年時間“重注”《論語》,以求發掘其現代教育價值。實踐證明,通過經典教育,學生從中讀出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天下為公的民族精神,學到了尊老愛幼的孝慈文化。當然,在加強傳統文化經典教育之外,如何將這些優秀的精神力量內化為學生的行為準則,與現代生活“無縫對接”,仍需要我們不斷摸索。(作者:柳恩銘 為廣州市天河區教育局局長,記者賀林平整理)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評論家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藝術良知
已是最后一篇
-
評論家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藝術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