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新常態已經成為國內各類媒體與社會各界關注、研究的高頻熱詞。筆者認為,立足高等教育的定位與使命,為破解地方本科院校面臨的轉型與辦學難題,也應積極構建自身的“新常態”。 新常態下的辦學理念,其核心是處理好高等教育自身規律與適應社會發展的關系。構建高等教育新常態不是對以往辦學理念、定位與內容等方面的簡單否定,而是應該順勢而為,遵循人才培養規律與教育規律,適應當下社會發展需求。對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既要遵循高等教育的基本規律,同時還要破解當前所面臨的分類不清、定位不明、特色不顯、模式單一等問題,調整發展思路,謀求轉型發展。 新常態下的辦學定位,其核心是處理好“頂天”與“立地”的關系。“頂天”就是做好頂層設計,圍繞高等教育功能的完善、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真正承擔起普通本科院校的歷史使命、社會責任;“立地”就是立足辦學實際,彰顯學科科研優勢,利用地域文化優勢,發揮地方優勢,推動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對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進一步找準科學的辦學定位,從同質化向多元化、多樣化轉型,圍繞辦學目標樹品牌、創精品、出特色,為學校的持續發展提供核心支撐,構建出符合自身實際的辦學新常態。 新常態下的人才培養與教學改革,其核心是處理好以人為本與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系。“以人為本”意味著要將“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理念深入貫徹到高等教育的各個方面;培養應用型人才是要創新人才培養理念,化解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結構性矛盾,提升經濟發展的創新驅動力。對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以“以人為本”為導向,力求實現學生的理論與實踐、知識與能力、專業素養與人文素養的有機結合;同時,要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深化教學改革,在教學內容、方法與平臺建設上,注重專業素養與通識素質的培養,發揮師生之間的主導與主體作用,實現校地、校企的有機對接與深化協作。 新常態下的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其核心是處理好服務與引領的關系。“服務”意味著高等教育具有支撐地方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引領”意味著高等教育發揮對地方建設發展的輻射作用。對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要把學校的優勢,變為助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資源和強大動力,做到“論文寫在產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轉化在企業里、價值體現在效益上”;同時,服務社會要作為科學研究的立足點,適應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建設需求,在決策咨詢、技術服務、課題研究等方面形成特色優勢和效益,實現校地協同創新、學科專業與地方產業有機對接。 對于轉型難題,地方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要保持主動姿態,穩步有序推進高等教育新常態的構建,凝聚最大的建設合力,實現高等教育從“積跬步”到“至千里”的長遠發展。(夏鋒)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對壟斷經營的旅游協會要一查到底
已是最后一篇
-
對壟斷經營的旅游協會要一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