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文化創新”已經成了流行詞匯。所謂文化創新,其實并不在于創造一些新口號、新提法,關鍵是要能針對時下所面臨的問題,探尋出解決問題的新途徑、新方法。所以,在考慮如何進行文化創新時,首先應考慮我們當前遇到了什么問題。 從國際社會經驗講,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3000美元,即人們有了較好的物質生活條件之后,會有強烈的精神生活的需求,此時社會容易爆發信仰危機。據2013年的數據統計,我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已達6767美元,經濟進入了飛速發展的快車道,與此同時,人們的精神信仰領域也問題重重。這是我們進行文化創新的時代背景。 毋庸置疑,當下人們信仰領域出現的種種問題,與傳統的斷裂有直接的關系。因此,文化創新就必須重新思考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問題。 放眼全球,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法國有法蘭西民族的文化,德國有日耳曼民族的文化,各民族文化都沿著各自的傳統發展。法國不會放棄自己的文化傳統而完全接受德國文化,反之亦然。這本是文化發展的一個常識。但是近代以來,中國主張放棄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勢力非常強大,這無異于摧毀自己的精神長城。其實,文化創新決不能摒棄本國的文化傳統,相反,文化創新恰恰應該以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基本前提。 那么,怎樣才能實現文化創新與文化傳承的統一?為此,需要從制度上解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源頭活水”問題。這里所說的“源頭活水”有兩層意思:一是作為“源頭活水”的“中華元典”,那就是要重視中華民族歷史上那些最基本的文化經典,比如“五經”、“四書”等。“中華元典”是中華民族價值觀的載體,是中國文化的根脈,其對于一個民族的存續至關重要,正如古語所說:“葉斷猶可將,根斷心永絕”。但對于這一根脈,我們向來是不太重視的。上世紀初曾經積極倡導政治革新的梁啟超對此深以為憂,他說:“今日非西學不興之為患,而中學將亡之為患。”從梁啟超的時代算起,到今天已經100年了,中國文化傳承已經發生了嚴重的斷裂,真正能讀懂“五經”這幾部“中華元典”的人微乎其微。“中華元典”的傳承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危機。這不能不引起我們高度重視。二是作為“源頭活水”的人才培養,這里重點應該關注高校的人才教育和培養,要能夠對現行教育體制乃至高校學科設置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之處進行改革。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大學,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海德堡大學、慕尼黑大學、巴黎大學、莫斯科大學等,都設有“古典學系”,以古希臘文獻、古羅馬文獻等為依據,研究那個時期的歷史、哲學、文學等等。古典學甚至成為這些大學的招牌學科和專業。西方學者普遍認為,古代經典對于子孫后代而言,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對它們進行研究和傳承是后世學者的天職和責任。而我國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民族的“元典”學(即經學)排斥在高等教育體制之外需要反省。 筆者一直認為,中國當前的文化創新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就是需要將上述兩個層面的“源頭活水”結合在一起,即將經典文化教育納入到高校教育體制中來。事實上,只有恢復經典文化的學習、傳承和研究,才有文化創新的根基。如果做不到這一點,文化創新將無從談起。(姜廣輝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經學史”首席專家、湖南大學教授)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