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只是提供給我們更為便捷的技術渠道和平臺。卻不能替代人與人之間最直接最真誠的情感交流,不能替代我們追求真理和智慧的本能。 說到新青年,很自然讓我們想起100年前的那個影響中國近代史進程的《新青年》,她是那個時代的新媒體。 現在回想,《新青年》那些燦若群星的作者中,雖然也有如胡適那樣因為推動中國的文藝復興“白話文運動”而影響中國人語言甚至思考方式的學者,但最終真正改變中國的,卻是對中國國情、對我們的國民性有著深刻洞察的人——毛澤東。 換句話說,如果我們這一代青年仍然希望,能夠對這個社會有所改變,那么我們特別需要做的,或許是俯下身子,加深對這個GDP世界排名第二,但人均GDP排名八九十位,甚至低于赤道幾內亞、加蓬、黎巴嫩、博茲瓦納等這些國家的“鄉土中國”的理解。 所謂新思維。的確,我們都在討論互聯網思維,討論互聯網時代的開放、平等、即時對人際交往、社會結構甚至政治運行帶來的沖擊。新媒體時代,手機互聯網成為青年交流聯絡最便捷常用的工具,微博微信客戶端成為青年獲取信息、了解社會、形成判斷的最主要信息來源。在這個時代,我們都太忙了,“信息過載”成為常態,以至于任何事情我們都希望能夠“一張圖讀懂”、“三分鐘視頻看明白”。然而在這個“大時代”,在這片土地上正在發生的很多事情,一張圖是讀不懂的,三分鐘也是看不明白的。新媒體雖然帶來了生活的簡單和便捷,卻遠遠無法對豐富的人性、復雜的中國給出簡單的答案。 那么,在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我們是不是更有責任審慎地求證,理性地思考,建設性地提出意見,讓我們的粉絲和觀眾更加理性平和,而不是簡單地為了博取點擊量、吸引眼球而故作夸張之語、激憤之言,使更多的青年,甚至整個社會走向偏激和暴戾? 自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這就是新載體。你或許可以擁有幾萬甚至幾十萬的粉絲,可以同時加入幾十個朋友圈。但這些,卻并不代表我們能夠有三五個“可以托七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的古典意義上的朋友。 我們可以用一部手機裝下一個大學圖書館所有的書籍信息,但絕不意味著我們會去閱讀那些偉大的著作,了解其中的思想——我們可以便捷地獲取知識,但并不代表我們就擁有智慧。自媒體的多點發聲,正使得我們的社會越來越碎片和扁平。越是如此,“烏合之眾”的群氓、“娛樂至死”的瘋狂、價值體系的重構,民粹主義的危險,反而可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迷茫,給社會道德和價值觀帶來更大的威脅和挑戰。 據不完全的初步統計,共青團系統規模以上的微信賬號數量就已經非常巨大。甚至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如果構建起有效的聯動和指令發布反饋系統,共青團系統微信覆蓋面將有可能大于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的單個微信平臺。但是,這種簡單的“加和”本身并不意味著真正的力量。如果我們不產出思想和內容,只是簡單地成為“新聞的搬運工”,那么一片光鮮的繁華背后,放眼望去,可能只是另一個意義上的“文化沙漠”。 所以,新媒體只是提供給我們更為便捷的技術渠道和平臺。卻不能替代人與人之間最直接最真誠的情感交流,不能替代我們追求真理和智慧的本能。 我們要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以及讓更多的人生活得更好,讓我們這個國家和民族發展得更為繁榮富強,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所有這些,要基于我們通過最“笨”甚至最“土”的方式,邁開雙腿了解國情,與各色人等接觸以洞悉世事人心,用原始的方式閱讀那些偉大的典籍以探求真理。只有做到了這些,我們才有可能更好地駕馭“新媒體”這種技術帶來的便捷,更好地溝通情感、傳遞思想,而不被技術異化。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已是最后一篇
-
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