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理想留個座
“廖廠長”的故事,所以能撥動人們內心深處最敏感的神經,說明“廖廠長”成了當今社會的稀缺品。天地之心、生民之命、往圣絕學,曾是士大夫心里堅守的“理想國”;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敢做夢、能圓夢的時代,夢想變成現實的距離,已越來越清晰地進入每個人的眼簾。個人夢想與國家、民族夢想的契合、重疊,就合成了我們的理想。 選擇堅守、選擇理想,才能擁有飽滿的人生。 翻開歷史,越是大發展、大變動的時代,越需要有超越個人、超越利益的理想。“無論中國怎樣,請記得: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國;你怎么樣,中國便怎么樣;你是什么,中國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國便不再黑暗。”幾年前,媒體評論員盧新寧站在北大講臺上的一番激情演講,曾讓很多人洶涌澎湃,讓人感覺,理想之光并未遠去。有了陽光、水分、土壤的存在,絢麗的理想之花依然鮮艷。 正因為如此,我們有理由堅信,吳曉波和廖廠長的重逢,不是一個故事的簡單結尾,而是許多新故事的開始。在故事的演繹中,我們心中就能愈發清晰地為理想留著它該有的位置。 (光明日報評論員)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關鍵在教師
已是最后一篇
-
加強高校意識形態陣地建設關鍵在教師
責任編輯:楊學靜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