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期間,少數高校開始通過信件、電話、短信等方式,向家長反饋考試成績,有的甚至要求家長簽字,輔導員還將進行電話確認。一些學生坦言,這簡直是不讓人好好過年了。 “找家長”,是很多人在少年時期都經歷過的學校教育方式,那種忐忑心情依然記憶猶新。發揮監護人對孩子學習成長的監督作用,效果也比較明顯。大學生已經是成年人,這種方法是否依然適用?面對“掛科”等學業不達標問題,我們應倡導怎樣的現代教育理念、采取怎樣的科學教育方法?這值得高校和社會思考。在此,我們摘編了幾篇微友來稿,供大家參考。 ——編者 知會家長當成為常態 學校告知家長孩子成績,在中小學階段司空見慣。大學生學習主要靠自覺,可因為沉迷網絡等而荒廢學業者大有人在。“掛科”是個表象,更深層的原因是,部分大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對自己的大學生活缺乏規劃和思考,以致影響學業。 其實,許多高校在招生時還是“蠻拼”的,可事后鮮有學校再主動聯系家長,盡到告知義務。期待學校在告知方式上能有所創新,更加常態化。大學生要理解學校的苦心,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學習上。大學生雖已成年,也有隱私權,但考試成績作為衡量學業水平的重要依據,也是掌握學習狀態的重要信息,家長應當有必要的“知情權”?!狜雒會龍 找到航向遠勝于施壓 上大學時,參加過一個有關大學生職業規劃的調查,發現有這樣的現象:對未來目標越清晰的學生,成績越好、表現越積極,而目標模糊的學生則大多對學習、生活表現出消極情緒,更容易陷入網癮等負面狀態。 沒有目標的人生,就像沒有羅盤的航行。那些荒廢學業的同學,正是因為沒有方向所以漫無目的。在他們看來,學習是與徹夜打游戲一樣,沒有意義的消磨,以至于“掛科”也不為所動。 大學是人生的岔路口。無論要走多遠,都應該先找到自己的方向。對“差生”而言,找到航向更勝于考得高分,與其用“家長”施壓,不如引導他們樹立目標、走上正軌。對此,大學教育責無旁貸,必須建立更加科學、全面的培養體系,傳道授業的同時勿忘“解惑”,使學生對未來有更清醒的認識、更清晰的定位。——@石久硯 干預教育要辨證施治 我大學惟一的一次“掛科”,是第一學期的英語考試,至今印象深刻。所幸,學校沒有通知家長,通過補考后在學業成績里也沒記錄,對評選獎學金,甚至保送研究生基本上沒有什么影響。 對大學新生來說,倘若因為某一科目“掛科”而被告知家長,無疑是沉重的壓力。學生“掛科”現象嚴重,應深入了解原因,采取更科學的教育方法。如果是因為沉溺于網絡、長期翹課所致,學校有必要進行合理的干預教育。如果是因為長期從事社會實踐、社團活動所致,則要通過談心談話等方式,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學業與社會實踐的關系。 大學階段,本是大學生心理斷乳、精神成人的重要時期,是離開父母懷抱、適應社會、放飛自己、自立自強的關鍵“加油站”。高校理應為他們健康成長創造合適的條件環境。用教育小學生的方法來教育大學生,效果不僅不會太好,更會引來他們對父母的心理逆反,導致他們在大學階段仍然“長不大”?!狜大春 從教育銜接上找病根 少數大學生荒廢學業、無視“掛科”,有的在初高中階段就埋下了隱患。很多老師說:“高中好好努力,考個好大學才會有出息,上了大學就可以好好輕松”,這會讓學生產生一種錯誤觀念,上大學就應該放松。一旦踏入大學校門,就從高度緊繃狀態“放松”下來。殊不知,繃緊的彈簧一旦松開就很難再回到從前。因此,關鍵是增進教育改革共識,尤其是推進考試制度邁出實質性的改革步伐。 從目前的教育大環境看,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同高等教育銜接的應試教育不改革,高等教育也很難獨善其身。初高中階段多推行素質教育,老師和家長不要逼得太緊,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學生便容易在緊和松之間找到一種平衡,盡快適應新的學習生活。——@藍濤 |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清新過春節 共塑新風尚
已是最后一篇
-
清新過春節 共塑新風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