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的故事’系列報道和活動契合中央領導同志關于保護和弘揚傳統優秀文化、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的講話精神,帶動了公眾關注地名文化、自覺保護地名文化的熱情,喚起了全社會對地名文化的重視,為治理地名亂象,弘揚優秀地名文化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苯眨裾扛辈块L宮蒲光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充分肯定了光明日報與民政部區劃地名司合作開展的“地名的故事·那些歷史那些鄉愁”系列報道和“尋找最美地名”活動,并就地名文化保護、地名亂象治理和地名規范管理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地名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記者:我們每個人每天都要用到地名,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地名,但有不少人認為地名只是一個地點的標識,對地名文化缺少認識。請問什么是地名文化,我國地名文化資源現狀如何?
宮蒲光:地名文化是以地名語詞形式承載指代地方的地域文化,內涵非常豐富。它涉及語言文化、歷史文化、地理文化和鄉土文化等,是一個綜合性的多元文化體系。地名文化是伴隨著中華文明的進程而發展起來的,是優秀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我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地名數量眾多,地名文化資源豐富。由于歷史淵源、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社會結構、民族和語言等諸多因素影響,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的地名文化資源都蘊含著大量的文化基因、地理信息。地名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個地方承載歷史印記的社會化石,我國甲骨文記載的一些地名仍在沿用,《山海經》《水經注》《嘉慶重修一統志》等傳世文獻記載的地名,至今仍在使用的成千上萬。我國現有七大古都、109座歷史文化名城、800多個千年古縣、1000多個千年古鎮、10萬多個千年古村落,具有幾百年歷史的地名數不勝數。
璀璨的地名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一個很好的展示窗口,是重要的民族文化遺產,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文化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值得高度珍視。
記者: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城鎮化的加快推進,許多古老地名消失在人們的視野里。在現代化的發展潮流中,老地名的消失和遺棄是不可避免的大趨勢嗎?應當如何傳承和保護地名文化?
宮蒲光: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現代化是浩浩蕩蕩的歷史潮流。潮流之中,一些歷史印記被席卷而去在所難免。但是我們不能無所作為、聽之任之,不能讓這種潮流把大量有價值的、承載著優秀文化基因的歷史地名卷走,我們一定要有強烈的地名文化保護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在現代化過程中保護更多的歷史文化。
我們要按照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要求,按照中央領導同志關于規范地名管理、解決“熱衷于起洋地名、亂改老地名”問題的重要指示,刻不容緩地傳承、保護和弘揚優秀傳統地名文化,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地名文化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積極作用,逐步增強地名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承載能力。尤其要注重在城鎮化過程中把有文化積淀的老地名保護好、傳承好、使用好,進一步加大地名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建立地名文化遺產重點保護名錄制度,建立地名文化遺產數據庫,健全地名文化評價標準體系,使地名文化遺產得到分類、分級和分層保護。
解決地名重名問題是地名標準化的內在要求
記者:我們了解到,不少城市都存在多地重名現象。比如??诰陀袃蓷l“中山路”、兩條“板橋路”、兩個“??跂|站”,這是由于瓊山撤市并入海口市出現的。當地居民對這些老地名很有感情,不愿意更改自己所在路段的地名。面對這種重名現象和當地居民意愿的矛盾,應該如何正確處理整治重名和保持地名穩定的關系?
宮蒲光:地名重名現象在我國自古有之,大者如縣的重名,小者如街道的重名。據有關學者研究,我國歷史上針對重名現象,進行過六次大規模的更名。通過一系列的更名工作,在中國歷史上實現了縣級政區基本上不重名。規避地名重名是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需要。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出行范圍不斷擴大、交往日益增多,對地名信息的唯一性和準確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隨著近30年來的城鎮化快速發展,我國城鎮規模不斷擴大,地名數量急劇增加,地名重名現象也隨之增多。剛才你說了??诘睦樱瑢嶋H上,幾乎每個城市都存在重名問題。地名重名,必然導致社會基礎信息不準確,也會造成地名服務出現偏差。在城鎮化過程中解決地名重名問題,是方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基本內容,也是地名標準化的內在要求。對于現實存在的重名問題,要在堅持《地名管理條例》中“地名要保持相對穩定”原則的基礎上統籌考慮,在進行科學的文化價值評估后妥善處理。解決這類重名問題的本質是正確處理文化傳承和地名標準化的關系。在具體方法上,可以考慮增加區域限定詞等技術手段解決重名問題。比如,北京有很多叫“黃莊”的地名。修建地鐵時,有關部門將10號線上的黃莊一站命名為“海淀黃莊站”,通過增加區域限定詞,既傳承了歷史文脈,又明確了地名指位性。
記者:現在很多地方都熱衷于改名,喜好將本地的名勝古跡或歷史傳說作為行政區域名稱,比如湖南大庸更名為張家界、安徽徽州改為黃山、云南中甸改為香格里拉等。行政區域更名有何利弊?如何理性看待這種現象?
宮蒲光:我理解您所說的改名是指改革開放以來一些地方出現的更名現象,對于一些地方熱衷于改名這一現象,我們應該理性對待。地名命名更名既是一種社會現象又是一種文化現象,規范地名命名、更名是實現地名標準化的關鍵手段。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不斷加強和規范地名命名、更名管理工作,更改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不符合國家方針政策的地名和歧視少數民族以及帶有大漢族主義傾向等方面的地名,取得了顯著成績。改革開放后,我們慎重穩妥地開展地名命名、更名工作,部分地方更名嚴格遵守更名的程序、權限和論證制度,經過多方論證、審慎研究,保持了傳統文化,提高了當地知名度,擴大了影響力,推動了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比如四川灌縣改為都江堰、湖北蒲圻改為赤壁。但是盲目更名,我們是不贊成的。地名蘊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一旦更改,歷史典故、傳統文脈就有可能被割斷。另一方面,城市更名成本巨大、勞民傷財,這方面也有深刻教訓。
記者:如何科學規范地進行地名命名和更名呢?
宮蒲光:總體來講,還是要堅持依法管理,其核心內容:第一,要嚴格申報審批制度。第二,要加強地名規劃工作。第三,要規范標準地名信息發布。第四,要加強標準地名使用監管。
地名亂象治理要發揮地名文化的引領作用
記者:現代社會發展日新月異,新的道路、社區、樓盤等每天都在涌現。我們看到,不少新地名在命名時出現了崇洋媚外、盲目復古、求異求怪等現象。您如何看待這些現象的出現?
宮蒲光: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各地不同程度地出現了以“大、洋、古、怪、重”為突出特征的地名亂象,即刻意夸大、崇洋媚外、盲目復古、求異求怪、重復使用。我們調研發現,地名亂象主要集中在城市,尤以新的建筑物和商業樓盤名稱居多。開發商只注重了樓盤的商業屬性而忽視了樓盤名稱的文化屬性,起名目的就是為了搶眼球,怎么怪怎么來,怎么洋怎么來。例如,“醉牛學區房”“亞東觀樾”“江南總督府”“圣·巴塞耶怡美花園”“羅托魯拉小鎮”“曼哈頓廣場”……這樣往往就會導致建筑物名稱五花八門、亂象叢生,有些已成為城市的文化垃圾。這些亂象對優秀地名文化的傳承乃至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產生了負面影響,亟須開展地名亂象清理整治工作。
記者:目前,地名亂象治理的難點何在?
宮蒲光:地名亂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沒有理順地名管理體制所致。地名管理體制是統一管理地名的關鍵。民政部是國務院明確的地名工作的主管部門,但在實際工作中,除了民政部門,規劃、公安、交通、住建、國土、水利等10余個部門都在地名的命名、更名中具有重要作用。比如,新的建筑物名稱命名,機場、車站的命名,從建設立項時就已命名了。還有的項目在規劃時期,規劃編制部門就起了名,以后就這么叫下去了,還有的建筑物名稱也是單位(機關、學校、公司等)名稱。這些過程中有人起名,但沒有上報、沒人審核批準或備案,起了什么名就是什么名。這樣就造成多頭管理、政出多門,給地名規范化、制度化管理帶來了困難。到目前為止,地名管理領域還沒有形成一套嚴格的地名命名、更名的審批制度。地名管理部門缺乏監管手段,對各類地名命名源頭無法干預,往往只能被動認可既成事實,這也是形成目前地名混亂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
記者: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正在進行,地名普查對弘揚地名文化、治理地名亂象、規范地名管理有何作用?
宮蒲光:2014年7月,我國開始了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工作,這次地名普查為期4年。開展地名普查,有利于把握地名文化總體狀況,更好地保護地名文化遺產,傳承和弘揚優秀地名文化。地名普查工作也為治理地名亂象問題提供了良好機遇。需要強調的是,清理整治地名亂象要注重發揮地名文化的重要引領作用,以此達到標本兼治的目標。
記者:現行的《地名管理條例》是1986年1月23日頒布施行的,根據地名管理工作的需要,該條例是否需要修訂?
宮蒲光:《地名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已實施了近30年,其規定的許多內容已經不適應新形勢下的地名管理工作需要。每年全國兩會上都有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呼吁盡快修訂《條例》,特別是隨著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的推進,《條例》的修訂更顯迫切。
根據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總體要求,結合地名管理工作的現實需要,我們正積極協調有關部門,推動《條例》的修訂,為地名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據、制度保障,促進地名工作在法治軌道上健康發展。(記者 方 莉 殷燕召)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凝聚當代中國的價值公約數
已是最后一篇
-
凝聚當代中國的價值公約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