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選秀實質上是成人權力意志下的造星游戲和成人審美趣味下的選擇性獎勵。讓孩子過早暴露在成人社會的競爭壓力和鎂光燈下,并不是明智之舉。
“出名要趁早呀!”張愛玲這句名言一直不乏信眾。如今,各種兒童選秀節目的參與者年齡越來越小,令人咋舌。不久前,英國一位不滿兩周歲的小女孩榮膺最年輕的選美皇后。蹣跚學步的她頻繁參加各種選美比賽,這引起人們的質疑:這么小的孩子該參加選秀嗎?放眼國內,很多綜藝節目中,孩子也都成了“博眼球”的法寶。
正如美國一篇名為《穿高跟鞋的兒童》的評論所說:“所有的父母都認為他們的孩子是全世界最漂亮的,但有些父母希望全世界的人都認同他們。他們讓孩子穿上迷你禮服登上舞臺,在完全陌生的人面前展示自己。這些陌生人根據孩子們的姿態、才藝和外表為他們打分。贏的孩子可以把獎金和獎品帶回家,輸的孩子則黯然神傷。”
在電視臺收視率、贊助商利益和參賽者成名誘惑的推動下,各種名目的兒童選秀在全國各地火熱上演。大人小孩齊上陣,君不聞坊間熱議,某某明星帶孩子在真人秀上奮力比拼;選秀低幼化、競爭白熱化,君不見新聞曰“某某童星選秀比賽激烈,晉級寶寶突出重圍”;選秀范圍從城市波及鄉村,君不見網上標題:“選秀不是城里孩子‘專利’,留守兒童也愛‘某某寶寶’”。
無論是成人選秀還是兒童選秀,本質上都是一種商業包裝運作,它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標準都是成人世界的。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專家王海英表示:“兒童選秀活動中篩選標準通常由成人來制定,它實質上是成人權力意志下的造星游戲和成人審美趣味下的選擇性獎勵。為了達到成人的標準,兒童必須仔細揣摩成人的意志,迎合成人的趣味,竭盡所能地展現成人世界所認同的價值標準。”
兒童如果想在由成人主導的選秀中勝出,必須有意無意地迎合成人的審美,在保留部分兒童特點的同時,呈現出具有成人味的打扮和言行舉止。比如在一些明星模仿秀中,孩子模仿明星唱歌,他們可能不太理解歌詞的含義和其中表達的感情,只能把明星的語氣、動作模仿得惟妙惟肖,以此來贏得大人的喝彩。
其實,兒童選秀考的不僅是孩子,更是對家長的考驗。孩子們在臺上迎合評委,取悅觀眾。家長們一方面要全程陪同孩子,另一方面還要在臺下千方百計地動員親朋好友投票、點贊,甚至不惜采取私下找評委拉關系等非正常手段,來幫助孩子“實現夢想”。筆者最近就幾次收到好友微信,附帶網頁鏈接和一段話,請求為他(她)的寶寶在某才藝選秀比賽中投票支持。寶寶們絕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她)的背后往往不僅有財力不薄的家庭,還有一個人數夠多、關系夠硬的親友團。
孩子對于選秀節目往往抱有很大的幻想,一旦落選,心理落差比較大,對心理造成的損傷也是難以估計的。多數家長讓孩子參加選秀節目的初衷是希望給孩子一個鍛煉的機會,通過選秀樹立孩子的競爭意識,增強自信。但是選秀節目的運作方式往往會讓大多數孩子以眼淚來結束自己的選秀之旅,本質上不利于孩子正常的身心發展,更不用說樹立自信心。
兒童選秀節目的“泛成人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孩子一夜成名的不良思想,容易讓他們產生惰性,喪失正常的學習興趣,小小年紀就游走于商業選秀活動之間,爭名逐利,愛慕虛榮,喜歡被當做明星的感覺。長此以往,孩子們無論是在選秀舞臺上熠熠發光,還是黯然神傷,最終都會對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造成誤導。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自然規律認為孩子在成長為大人之前要經歷孩子的階段。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順序,將會培養出年輕的博士和心智老成的孩子,就像生產出無滋無味的早熟的果實。”兒童選秀的流行和社會普遍急功近利的心態不無關系。最近熱播的國產電視劇《虎媽貓爸》,因為真實反映了當下社會“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引起廣大觀眾的共鳴。“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和“出名要趁早”都是急功近利的想法。其實,孩子的成長自有他的節奏,每個孩子的自身情況也不同,讓孩子過早暴露在成人社會的競爭壓力和鎂光燈下,并不是明智之舉。(鹿鼎公)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絲綢之路藝術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資源
已是最后一篇
-
絲綢之路藝術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