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個承諾:同各國攜手創造一個無饑餓、無貧困、可持續發展的世界。中國實實在在兌現承諾,向世界貢獻可持續發展的聰明智慧
米蘭世博會,有一道耀眼的金燦燦“麥浪”,勁吹“天地人和”之風。這是中國的亮相,令世界驚喜。中國館憑借著精彩的設計和優良的服務,已成為米蘭世博園區游客數量最多、最受歡迎的展館之一。6月8日,米蘭世博會迎來中國館館日,中國悠久農業文明、先進科技成果、豐富飲食文化走進世界的聚光燈下。
“希望的田野,生命的源泉”,本屆世博會中國館以此為主題。從《齊民要術》、哈尼梯田、桑蠶文化到袁隆平水稻、農業物聯網,從順天時量地利的農耕文化到未來農業發展的最前沿——閃耀著生態文明之光的中國故事,唱響了米蘭世博會“滋養地球,生命能源”的主題,同世界共同關注農業和食品,關心人類的生存和發展;讓人們看到中華文明傳統與現代發展的美好結合,向世界貢獻著可持續發展的聰明智慧。
148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的大平臺上,琳瑯滿目的展品讓人著迷,也促人思考。目前,全球超過8億人口陷于饑餓困境,而人口增長、土地缺乏、水資源緊缺、環境污染、戰爭、極端天氣等因素,時時刻刻威脅著全球的食品保障和糧食安全。種種嚴峻形勢,需要各國高度重視。
中國有句老話:“民以食為天。”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農業與糧食始終關系到中國的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解決好13億多人的吃飯問題是中國發展第一位的任務”。正因如此,中國一直高度重視“三農”問題,為減貧不懈努力,取得有目共睹的成績。世界銀行全球農業事務部高級主管于爾根·沃格勒感嘆:“沒有任何其他國家需要如此大規模地保障食品安全,中國當前的成就是空前的。”
根據《2014年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報告》,世界極端貧困人口數量減少主要歸功于中國。1990年至2010年間,中國極端貧困人口比例從60%下降到12%。中國用世界1/10的耕地,生產了全球1/4的糧食,養活了地球上1/5的人口,成為公認的奇跡。
在保障自身糧食自給的同時,中國還是維護世界糧食安全的積極力量。2005年,中國就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歐盟的世界第三大糧食援助捐贈方。中國在亞洲、非洲、拉美、太平洋等地區近100個國家,建立了農業技術示范中心、農業技術實驗站和推廣站,先后派遣農業專家和技術人員3萬余人次,幫助這些國家培養了一大批農業技術人員。中國有一個承諾:同各國攜手創造一個無饑餓、無貧困、可持續發展的世界。中國實實在在兌現承諾。
從實現自給到積極對外援助,從輸出“中國制造”、中國技術到貢獻中國智慧,世界看到一個更加自信、開放、成熟的中國活躍在國際舞臺上,為世界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產品。米蘭世博會,又一個“經濟、科技、文化界的奧林匹克盛會”,中國再一次展現出同世界各國交流農業技術和經驗、共同維護世界糧食安全、共同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諄誠。天地人和,也是中國夢同世界各國人民美好夢想的相連相通,共鳴激蕩。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專題教育做實“功課”才有實效(新華時評)
已是最后一篇
-
專題教育做實“功課”才有實效(新華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