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不缺位 發展更清朗
中國人一向講究禮尚往來,“人情”則孕育其中。然而,不知何時以降,“情”字退場,“利”字當頭,人情異化為“債”。修房蓋屋、喜遷新居、參軍升學、小孩滿月、老人做壽等,隨禮的名目繁多,禮金也節節攀升,直搞得“窮人怕,富人愁,干部群眾都搖頭”。
陋習泛濫之下,人們相互之間的淳樸,熏染了銅臭,因為禮輕禮重、有來無往而導致鄰里矛盾的有之,由于巧立名目、媚權畏權而開啟干部腐化之端的有之。在金錢與精力的透支中,生產生活陷入窘境;在死要面子與絕不吃虧的算計下,政風民風滑入俗境。一旦形成惡性循環,發展的精氣神也就走在渙散的邊緣。顯而易見的危害其實是一種直觀的提醒:政府為發展減負,別忘了這些角落,要為扭曲的人情風正位。
文明不缺位,發展更清朗。從寧海的實踐經驗來看,領導帶頭,是移風易俗的關鍵一招;智慧引導,是蕩滌風氣的要害所在。堅冰是慢慢消融的,硬骨頭是一點點啃下來的,許多人曾經嘆為無解的隨禮風,在寧海的德治禮序中,氤氳開來,逐漸散于無形,恰恰證明了“只有不快的斧,沒有劈不開的柴”的道理。(姜赟)
責任編輯:王文宇
相關報道
在線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