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某人壽保險公司推出國內第一款“以房養老”保險后,在近4個月時間里僅簽約12戶家庭,景況十分慘淡。專家指出,選擇“以房養老”的老人大部分是有需求的特定群體,目前還不是大眾化的養老保障選擇。
盡管“以房養老”屬于商業保險,保險公司需要從中獲得相應利潤,但對于解決養老金不足或提高晚年生活水平,仍會起到實質性補充和幫助作用。老人將產權完全屬于自己的住房“抵押”給保險公司,按月從保險公司領取一筆相應的養老金,自己不僅在有生之年安然居住,而且房屋仍然可以出租或經過保險公司的批準進行處置。老人去世之后,保險公司在扣除所有保險金等費用之后,剩余的房產價值仍可以由老人生前指定的受益人繼承。這樣的“反向抵押養老保險”,在很多發達國家早已盛行。擁有很高價值房產的老人,“以房養老”每月所領取的養老金甚至遠高于社會基本養老金的數額。
但從媒體報道的情況看,自保險公司推出這項保險產品數月來,不只直接受益的老人對此“不感冒”,思想觀念相對開放的年輕人,對“以房養老”也普遍持否定態度。
在傳統觀念中,子承父業、父業子傳已經滲透到國人血脈,而所謂的“父業”主要就是指房產和田地。歷朝歷代的民間,“賣房賣地”即是家境沒落的體現。在這種固有觀念支配下,老人往往寧愿自己晚年凄涼,也要將自己一生打拼的房產,拱手送給哪怕是對自己沒盡任何孝道的子女,而不會輕易將房子抵押來換取晚年的享受。而為人子女者,同樣寧愿自己多盡義務、多贍養,也不會同意父母去“以房養老”。有兒有女的老人如此,無兒無女的孤寡、失獨老人也不全是“以房養老”的支持者。出于傳統觀念和現實的考慮,他們也不愿看到自己尚活在人世,房子就已經屬于“他人”,這與“生前遺囑”難以被社會普遍接受甚至讓人“忌諱”,其實是一個道理。
從現實角度看,“以房養老”不僅很劃算,對于破解快速老齡化的養老困局,同樣也會起到積極作用。但從目前實施的情況來看,傳統觀念仍然是人們難以逾越的最大心理障礙,其中更包含著復雜的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等因素,遠非一日可以改變。平心而論,適應現實社會的發展需求、讓老人有高質量的晚年生活,既是老人的普遍心愿,又是為人子女的希望。支持老人將擁有所有權的房產“以房養老”,不僅是一種盡孝,而且更能促進自身獨立拼搏的意識,這對于一些抱守“子承父業”的年輕人,既是壓力,又是利好。(韓云)
(摘編自8月5日《光明日報》,原題為《“以房養老”何以水土不服》)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冬奧效應”如何最大釋放
已是最后一篇
-
“冬奧效應”如何最大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