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8月9日電(新華社記者陳凱 龐書緯)從“放牛娃”成長為副省級領導干部,職務不斷升遷,質樸、實干和擔當的品格卻從未改變。蒙古族共產黨員、青海省原副省長尕布龍的事跡,生動揭示了黨員干部只有秉承宗旨意識和公仆情懷,不謀私利、一心為民,才能獲得群眾真心擁護,永遠屹立于百姓心間。
尕布龍已離世多年。他生前常說:“我曾是個放羊娃,在黨的培養下,當上了副省級領導干部。我牢記黨的宗旨,一生從沒忘記黨的培養和人民的養育之恩,心里裝滿了老百姓的疾苦。”這樣的話,一些領導干部也曾說過,但若無實際行動為證,就會顯得矯情,而尕布龍卻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言為心聲。
生前住宅是聞名全省的“牧民店”,幾乎天天都有在西寧治病、無錢住店的牧區群眾前來;身居高位不謀私利,女兒一直在老家海晏縣拖勒景鄉執鞭放牧;殫精竭慮投身生態事業,從規劃設計、資金籌集到苗木培育,西寧南北兩山的郁郁蔥蔥就是生動例證。常年一身洗得發白的藍大褂,一雙解放鞋,平凡的著裝里卻有一顆火熱的為民之心。
“政聲人去后,民意閑談中。”2014年,已故3年的尕布龍以其感人事跡高票當選“影響青海歷史人物”,正如網友為尕布龍投票“點贊”:“尕布龍,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兒子!”
尕布龍的偉大品格,與焦裕祿、孔繁森等中國共產黨涌現出的優秀干部們一脈相承。一樣的公仆情懷、求實作風、奮斗精神、道德情操,核心就是“為民”二字,這正是共產黨人為政之魂,行為之本。
作為黨員中的“關鍵少數”,黨員領導干部特別是像尕布龍這樣的高級干部,無疑是執政興國的中堅力量。他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不僅關乎黨員干部的整體形象,更關乎整個政治生態的凈化,甚至關乎黨和國家事業的長遠發展。
當前,全黨正在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活動,以先進典型為標桿、以反面典型為鏡鑒,認真查找解決不嚴不實突出問題。以尕布龍為標桿,對廣大黨員干部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學習他舍己為民的公仆情懷,才能真正做到“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學習他探求就里的求實作風,才能真正做到“謀事要實、創業要實、做人要實”。
- 上一篇:
已是第一篇
- 下一篇:
-
小學生該不該上哲學課
已是最后一篇
-
小學生該不該上哲學課